6月9日,工信部發布, 明確 加大對輿論關注度高、存在較大質量安全隱患等車型的抽查力度。對于經檢驗檢測相關產品不符合相關國家標準要求、違反生產一致性管理要求的企業,將采取公開通報、暫停相關產品《公告》、暫停企業新產品申報等處理處罰措施。
這是一項年度例行工作,相比過去幾年幾乎不變的通知措辭,這次明確要對輿論關注度高的車型加大抽查力度,而且明確了要到企業和銷售現場抽樣,封存車輛再送檢,而且明確了公開通報、暫停公告、暫停新產品申報等處罰措施。這些措施應該能夠震懾某些車企關注提高產品質量安全等級,不能只考慮國家強制標準,得按照更高的自愿性認證標準研發和生產汽車產品,不能在媒體上吹噓自己的車加速多么了得,誰證明你的產品真有那個本事,你吹的那些牛,是哪個第三方機構做了實驗證明過的。
最近兩年,我國第三方質量技術服務機構在加快標準、計量、檢測、認證機構整合,汽車行業原本只關注國家強制性質量安全標準,各個第三方機構也只關注強制性標準,既然大談內卷,為何沒有車企自愿性開展第三方機構的質量安全評測呢?僅僅是因為需要多花錢嗎?既然需要參與競爭,為何不能通過第三方檢測證明自己的產品性能確實超越競爭對手呢?既然第三方機構也面臨強制性檢測收入下滑問題,為何不能支持車企積極開展更高標準的自愿性檢測認證呢?
歸根結底,產品的質量安全是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如果專業機構缺位,整車企業通過廣告費鼓勵媒體做專業機構該做的產品性能測試工作,誤導消費者就是必然的。作為全球第一大汽車消費市場,幾十年都沒有培育出一家站在消費者立場上的整車質量安全評測機構,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每年政府都要開展產品生產一致性監督檢查,這些檢測數據能否開放給公眾用來指導消費?能否鼓勵第三方機構常態化開展車輛產品生產一致性抽查,避免少數整車企業說一套做一套。送檢車輛都合格,銷售車輛是否也合格呢?如果都合格了,能否鼓勵第三方機構用更高的質量標準為消費者當好參謀,增加產品性能透明度,提高中國車輛產品科技價值的公信力,為品牌溢價提供背書——期待中國汽車消費者質量安全報告能夠常態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