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講和父母和解這件事,今天想談這個問題,是因為發現很多人和父母和解的動機,可能是基于很多課程和書籍上會教導人說,和父母的關系就是和財富的關系,好像意味著,如果和父母關系不好,和財富的關系也可能有問題。很多人可能出于比較功利性的想法和父母和解,或者保持很好的關系。
今天要談的是另外一種,在心理層面的和解,很多人因為忍受不了、承載不了成長的痛苦,而選擇了和父母和解,這更像是一種退行,而不是真正的和解。
在人格獨立的這條路上,會有各種各樣情感上的糾結痛苦。分離和成長,并不是件很簡單的事情。它往往意味著,一個人從一個溫暖的巢穴里出來,要獨立面對外在的一切,TA要去承受孤獨、空虛,甚至完全不確定的未來。
在這樣的情緒推動之下,也許TA會選擇調過頭來,和父母處好關系,表面上看好像關系變和諧了,但一些深層問題,埋在底下的情緒情感,還是擱置在那里,并沒有得到處理。
由于恐懼、內疚感,或者難以承載獨立成長的痛苦,而選擇去和解,其實是退行。這更像是嬰兒化心智狀態的處理方式,而不是一種真正人格獨立后,作為一個獨立的、完整的人的和解。
談到和解,很多人會有一個誤區,好像好的關系、和諧的關系,應該是沒有沖突、沒有矛盾的,大家好像都很開心。其實,一段真實的關系里,必然包含著矛盾沖突。不同的是, 一個真正獨立的人,TA可以面對沖突、處理矛盾,而不是選擇逃避或掩蓋。
我認為,和解是內心和自己關系的疏通。和解,也許不需要保持表面的和諧關系,而是我們在心里可以理解、容納這樣的矛盾沖突。也許關系就是會遠一些,但雙方都可以因為這樣的距離,而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和自己在一起。
和解,是在更深的心理層面上,對自己、對關系的一種接納。心理層面的和解,是我們可以去原諒,但未必一定要去說話,也未必一定要保持一個客客氣氣、表面和諧的關系。
在這個過程中,受害者心態可能是難免的,有些父母確實對孩子造成了傷害,我們不能排除掉這種心態,它是關系的一個面向。其實每個人心里,多多少少都有受害者的影子,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文化氛圍,從小是被訓斥著、管教著長大的,真正的認同和鼓勵可能是很少的。
我覺得受害者心態,它不是問題,我們也不可避免得會有。但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問題全部消滅掉,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它不那么影響到我們正常的生活,甚至找到一種合適的方式,我們能覺察到、能和它更好地相處就可以。
(陳珂含老師口述,心小愛編輯整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