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系中型坦克M4“謝爾曼”,是同M4A1中型坦克一樣,在1941年9月基于T6中型坦克定型,以美國內戰北軍將領威廉·特庫賽·謝爾曼命名的作戰車輛。雖然其研制在1941年4月就開始了,比同年9月開始研發的M4A1還早,但其生產工作在1942年2月M4A1投產一個月后才開始,因此它屬于M4謝爾曼坦克系列的第二個變體。戰斗權重為3.7,在1.45更新“鋼鐵將軍”中引入。
為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和便于之后的維護,M4謝爾曼采用了與M4A1不同的焊接車體,外觀更方正一些。車體前部駕駛員和前射擊槍手位置有凸起,更便于觀察;駕駛員和機槍手艙蓋處有附加裝甲,在車體兩側的兩處乘員位置另外焊接裝甲板。采用M34A1炮座,炮盾裝甲厚88.9毫米,旋轉護盾厚50.8毫米,能為乘員提供較好保護,使其整體的等效厚度略高于M4A1。而在武器裝備、動力裝置和內部布局等方面,則和M4A1的相同。它從1942年7月至1944年1月共生產了6748輛。
1942年,美軍部隊開始裝備M4中型坦克。同年秋,在北非戰場的阿拉曼戰役中,英國軍隊裝備的M4中型坦克參加戰斗。1943年2月14日至22日的卡塞林戰役中,盟軍損失了幾十輛該型坦克;同年2月至5月的突尼斯戰役中,美軍第一裝甲師投入了上百輛。1943年7月,中國駐印軍接收了一部分M4A4謝爾曼坦克。1944年6月6日,英國和英聯邦部隊在諾曼底登陸時首次使用謝爾曼“螢火蟲”坦克,直到歐洲戰爭結束。
二戰后,M4中型坦克在許多國家的軍隊中繼續服役,比如在朝鮮戰爭中就有該型號的M4參與。而在冷戰期間,美國陸軍開始大量換裝新型坦克,如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但M4在一些國家仍服役了較長時間,直到20世紀70年代甚至更晚,在部分國家才逐漸退出一線作戰部隊。此外,在印尼獨立革命、希臘內戰、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1948年阿以戰爭、古巴革命、蘇伊士運河危機等戰后的局部沖突中,M4坦克也都有出現并發揮了一定作用。
至今,仍有該型謝爾曼坦克幸存。在埃及阿拉曼戰役博物館,陳列著當年在阿拉曼戰役中使用過的美制M4,生動形象地再現了當時戰爭的情形。在塞班島、巴拉圭和秘魯等地,也有該型坦克的實體或殘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