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文章寫的很多,每位執業人員可能都有自己的一套體系。
記得以前師傅帶我去會見的時候,就沒有繁瑣的流程,基本總結為三步,第一步介紹身份,第二步了解案情,第三步定罪量刑分析。
但是,隨著近年刑事辯護的發展,刑事會見的流程已變得非常繁瑣復雜了,老一派的會見方法對比下來顯得相形見絀。
比如,有大所特意開發出了首次會見七步法。
第一步告知委托情況;第二步告知會見風險;第三步提供咨詢;第四步詢問案情;第五步聽取辯解;第六步提出方案;第七步解決其他問題。
這套模式大有市場,很多律師有樣學樣。
與此同時,我也看到了另外一套模式,把傳統的三部曲(介紹身份、了解案情、分析)與首次會見七步法結合。因律師職業的特性,每個從業人員本就是一個哈姆雷特,萬人可能就有千萬般變化。
因此,實則很難形成統一的模式。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我就是把傳統模式與首次會見七步法結合,開發了一套自己的體系。
很多委托人老是在擔心律師有什么沒有問到的,其實大可不必擔憂,都有一套自己的會見體系,委托人擔心遺漏的問題早被周全考慮進去。
委托人擔心,嫌疑人看到律師會害怕,不信任。
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我的會見第一步就是解決這個問題,會詳細介紹委托的情況,只要知道是自己親友請的律師,信任就解決了一半。
解決另一半有兩個方法,一個是嘮嗑談家常,一個是對案情的把握程度。
所以我第二步不會先進入主題談案情,而是嘮嗑,嘮嗑不是亂說,有一定的范圍,了解嫌疑人在看守所里的生活情況,在哪一個監區,錢夠不夠用,別小瞧了這些問題,家人很關注。嘮嗑的過程中,家屬需要帶的話也就說了,完成了這部分的任務。
大家可以對比上面的傳統法及首次會見七步法,傳統法要么不談,要么穿插了,而首次會見七步法放置于最后一步。
我放在第二步的原因是解決信任,特別是首次會見,大家第一次見面,嫌疑人和律師都可能會緊張,直入主題不太恰當。
見仁見智,有人有反駁觀點,很正常,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
這第三步應該進入正題了,我先從程序性事實入手,了解拘留逮捕辦案人等信息。后面慢慢深入,開始談偵查筆錄,做了多少份筆錄啊,看沒看過啊,有沒有意見啊等等。
最近就有個盜竊案家屬打我電話指點我如何會見,囑咐我要問筆錄的情況。
別擔心,問筆錄情況是規定的動作。
問完筆錄情況后,我一般還會問客觀事實,筆錄記載的不一定就是全部真相,有些人會故意隱瞞部分事實,我還會問這部分隱瞞的事實。
當然,不強求必須說。
雖然根據法律規定會見不受監聽,但實踐中很難完全杜絕,嫌疑人問我會不會監聽,我不敢保證。
第四步,除了了解事實外,還要關注證據,辨認筆錄、指認筆錄簽了沒有啊,有沒有微信聊天記錄已經簽字了,司法鑒定意見出來沒有等問題,這類問題我歸入了證據部分。
經過以上溝通,案件事實了解個大概了。
下一步要開始分析本案了,即法律咨詢。
法律咨詢板塊內容也不少。訴訟權利義務、訴訟程序、罪名、量刑、律師服務內容、法定酌定量刑情節等事項的咨詢。
第一次會見如果真要做的細,需要做的事真不少,會見時間打底二三個小時。
有些嫌疑人會東拉西扯,要不斷拉回軌道上來,那就更浪費時間了。
以上就是我會見的基本動作,家屬擔心的問題都不存在,基本實現全覆蓋。
作者:辦有無罪免死不起訴緩刑等案例,司法部死刑復核援助律師,律所主任,1559918993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