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九香蟲是九香蟲成蟲的干燥體。在我國,九香蟲入藥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本草綱目》中就有相關記載:“ 釋名黑兜蟲。氣味咸、溫、無毒,主治膈脘滯氣,脾腎虧損,元陽不足。” 《本草新編》中也記載:“ 九香蟲,蟲中之至佳者。入丸、散中以扶衰弱最宜 。”
九香蟲性咸、溫,歸肝、脾、腎經,具有理氣止痛、溫中助陽的功效。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九香蟲具有鎮痛、抗菌、抗凝血、抗潰瘍、抗疲勞等多種藥理作用,主要用于治療胃寒脹痛、肝胃氣痛、腰膝酸痛和部分男科疾病。
九香蟲成蟲多藏于土塊下或石縫間,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捕捉它們的最佳時期。將捕捉到的九香蟲裝入布袋,再放入陶罐或玻璃罐內,用酒悶死或用熱水燙死。倒出罐內的九香蟲,將其平鋪于通風處陰干。篩除雜質,把濃度為10%的黃酒噴灑在九香蟲上;待黃酒被蟲體吸干后,再用文火翻炒至蟲體稍焦時取出;徹底晾干后,中藥九香蟲就制備好了。體色棕褐、大小均勻、油潤發亮、無蟲蛀的九香蟲是上好的中藥材。
九香蟲富含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磷脂、氨基酸、核苷類和多巴胺類化合物,是一種口感鮮美的食物。在四川、貴州和云南等地,焙炒九香蟲、酒炒九香蟲、九香蟲炒肉絲等都是頗受人們喜歡的美食。
據《本草綱目》記載,明代蜀中名將何卿就經常服用以九香蟲為主料制成的“烏龍丸”。民間亦有“有錢吃鹿茸,沒錢吃屁巴蟲”的俗語,認為九香蟲的功效同鹿茸一樣,常喝九香蟲藥酒可以強身健體、抗疲勞。
中藥九香蟲應用廣泛,市場需求很大,但因為野生資源有限,所以在藥材市場上,九香蟲混用、誤用的情況較嚴重。九香蟲混淆品多是與之相似的蝽類昆蟲,主要有黑腹兜蝽、小皺蝽、大皺蝽、無刺蝽、鋸齒蝽、荔蝽、麻皮蝽、斑須蝽8種。僅從外形對它們進行區分,難度確實較大,不過,這些混淆品并非一無是處。
據文獻考證,以上九香蟲混淆品中也有部分種類的藥用功效和九香蟲很相似。比如,小皺蝽有理氣止痛、溫中助陽的功效,麻皮蝽、黑腹兜蝽有顯著的溫腎壯陽作用,荔蝽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等等。
在九香蟲野生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如果加大對這些混淆品的研究,既能緩解九香蟲野生資源短缺的問題,也能促進創新藥物的研發,為患者提供更多天然藥物選擇?。
目前,人工飼養是擴大九香蟲藥用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及維持生態平衡的有效方法。人工養殖九香蟲主要有小籠養殖和田間網罩養殖兩種。前者主要用竹木、鋼材等材料做成長6米、 寬5米、高2.5米的立方體籠架;后者主要在田間建造大棚,然后用尼龍紗網將大棚封罩嚴密。
因為九香蟲喜歡取食南瓜、冬瓜等葫蘆科植物的汁液,所以應在籠內和大棚內種植這些植物并加強管理,使其生長茂盛,汁液充足。準備妥當后,將九香蟲成蟲放入籠內或大棚內,放入的數量最好不要超過每平方米100 只。 為了給九香蟲創造良好的越冬環境,籠內或大棚內還要放置石板或水泥板,板與板、板與地面之間要留有空隙,板上還要鋪好稻草以保溫。另外,九香蟲對農藥比較敏感,飼養時,一定要防止養殖場周圍的農藥污染,并及時消滅九香蟲的主要天敵——螞蟻和蜘蛛。(文內配圖均已獲得圖蟲創意授權)
本文節選自《百科知識》2025.6A
點擊上圖,“百科知識知道”大擂臺,有問必答,有答必獎!
將好文“分享”給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