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當總統的商人一定不是好演員,對于烏克蘭第六任總統澤連斯基而言,憑借《人民公仆》一步登天,偏偏他政商實在有限,如今的烏克蘭真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雖說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小國地位不能給烏克蘭在國際上翻云覆雨的機會,可懂得在大國之間周旋,還是能夠為自身安定與發展找到一條不錯的出路。
毋庸置疑,從烏克蘭決意與俄羅斯硬碰硬開始,滿盤皆輸就已成定局,進退維谷局面的出現只是時間問題。
人均GDP4000多美元,常備軍20余萬,這樣的烏克蘭面對有著90余萬常備軍的俄羅斯,只能靠美歐的不斷“輸血”來展開對抗,用拳頭展示忠誠也就成了抱住西方強國大腿的一種“另辟蹊徑”。
事實證明,將命運交到他國手中真的是昏頭之舉,就連澤連斯基如今寄予厚望的“新北約”構想也是如此,終究無法引領烏克蘭回到獨立、自主的處境。
也許有人會說,上帝給烏克蘭出了一道太難解的謎題,歷史總會給我們最好的答案,鄧公第三次復出后做出了一個舉動,才真的是高瞻遠矚,而這正是1979年前后,決策對越發起自衛反擊戰。
當年中國的處境才是真的孤立無援,中美尚未建交、中蘇交惡還不算,以越南為代表的東南亞多國都在蠢蠢欲動,妄圖孤立中國。
作為歷史見證人之一的新加坡開國元首李光耀,曾明確回憶過鄧公的步步籌謀。
“越南一旦成功控制整個中南半島,許多亞洲國家將失去掩蔽。中南半島聯邦會逐漸擴大影響力,成為蘇聯南下進軍印度洋的環球戰略的一步棋。”
這句話可以視作鄧公對于當時中國乃至亞洲安定發展隱患的整體認知,再加上越南對于中國的以怨報德,“小孩子不聽話,必須打打屁股”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1979年1月底,鄧公訪問美國,在對方沒有承諾摒棄臺灣的情況下,同卡特總統恢復中美邦交,確保中國之后對越南采取懲戒行動時,美國不會倒戈于蘇聯。
發起戰爭后,重兵布陣于北方繼續震懾蘇聯、僅用28天完成了一次“有限戰爭”,鄧公領導下的中國憑借一己之力扭轉了局勢,且徹底暴露了蘇聯對華包圍圈的“外強中干”。
經此一戰,世界新格局得以重新確立,中國的國際處境大為改觀,也為日后的和平發展贏得了時間和空間。
事實上,無論是曾經對抗越南的中國還是如今對抗俄羅斯的烏克蘭,大家面臨的棘手問題都一樣,即維護國家獨立與安全。
不同的是,鄧公始終清楚中國需要什么,所有的戰略部署都本著一個重要前提,那就是中國要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外交方面保持獨立,盡可能避免陷入大國博弈的漩渦。
反觀澤連斯基領導下的烏克蘭,差距可就不是一星半點了。
最重要的一點,通過戰爭解決國際爭端并不適用于所有國家,尤其是烏克蘭,美歐“輸血”的代價就是全面失去自主權,在戰場上被俄羅斯牽著鼻子走,爭取援助還要看同盟國的臉色。
拋開其他因素不談,有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值得深思,俄羅斯作為史上有名的“戰斗民族”大國,烏克蘭的硬碰硬之舉,非但沒有震懾作用,還會激起俄羅斯的奮力反擊。
哪怕戰爭在當下戛然而止,兩國關系也會長時間處于高度緊張狀態,烏克蘭討不到一點甜頭。
至于烏克蘭想要用本國礦產資源換取美歐繼續援助,結果不言自明,特朗普政府已經給澤連斯基上了深刻的一課。
人們常講“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個道理尤為適用于國際關系領域,當年鄧公決意發起對越反擊戰,首先做的就是外交層面的縱橫謀劃,在“非打不可”的情況下發動戰爭,才能在保全自我的前提下達成目的。
烏克蘭處于敏感地帶的小國,縱橫謀劃才是求得獨立自主、和平發展的生存之道,哪怕作為大國矛盾的爆發點,還是可以在平衡各方力量的情況下保全自我,甚至從中受益良多,二戰時的芬蘭、玩轉中美蘇的越南都是經典教材。
所以說,烏克蘭如今面臨的尷尬處境真的是“不作死就不會死”,明明有打出王炸的高招,偏偏要逞匹夫之勇,即便是“新北約”構想,還是要寄希望于美歐甚至是水火不容的俄羅斯。
歸根到底,鄧公用發起對越反擊戰這一英明決策警示著后人,時刻保持獨立、自主的治國底線,才能避免四面楚歌、無路可退的悲劇。
參考文獻:
《鄧小平決策對越自衛反擊戰內幕_李光耀》
《中越邊境戰爭_原因探析與中方收益評估_薛力》
《一場鬧劇的收場_文若白》
《澤連斯基拋出“新北約”設想_徐若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