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往往會認為越聰明的人,越不容易上當受騙,越不容易決策失誤。人們在形容優秀的決策者時,通常會選擇 “富有智慧”和“聰明”這樣的詞。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實際上,當人類在面對新事物,或因不確定因素需要選擇的情況時,我們通常習慣于憑借自己的直覺去進行判斷,而這時直覺常常會把我們引向一個錯誤的答案。
而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頭腦聰明的人,這種錯選傾向更為嚴重,這又是為什么呢?今天,這本《反直覺》或許能給你答案。
點擊封面,即可購買
1.
聰明反被聰明誤?
2008年12月,發生了兩件看似不相干的事情。
第一件事是心理學教授斯蒂芬·格林斯潘的著作《人類輕信行為大賞:為什么我們會上當受騙以及如何避免受騙》出版了。
在書中,格林斯潘解釋了為什么我們允許別人利用我們,并討論了為何金融、學術和法律等領域更容易出現騙局。在該書的結尾,他還提出了一些避免上當受騙的有用建議。
第二件事是歷史上最大的龐氏騙局被曝光。這場由伯納德·麥道夫謀劃的騙局,令那些毫無戒心的投資者蒙受了600多億美元的損失。
而聰穎又受人尊敬的斯蒂芬·格林斯潘卻在龐氏騙局中損失了30%的退休積蓄,這頗為諷刺。寫書教人識破騙局的人卻成了龐氏騙局的受害者。
事后,格林斯潘豁達大方地分享了他的故事,并解釋了他為什么會被那些看起來好得令人難以置信的投資回報所吸引。
像格林斯潘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
1998年,美國的一家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損失超過了40億美元,只得由銀行財團出手相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擁有包括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內的資深專業人士,之前在投資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這些專業人士組成了世界上最聰明的組織之一,卻在資本市場遭遇了慘敗,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的金融模型沒有充分考慮到資產價格的劇烈波動。
歷史上還有很多例子表明,由于認知錯誤,聰明的人也會做出糟糕的決策,并造成可怕的后果。甚至以客觀的標準來看,犯極其嚴重錯誤的往往是那些非常聰明的人。
2.
為什么越聰明的人,越容易上當受騙?
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家基思·斯坦諾維奇認為,我們用來判斷某個人是否聰明的智商測試,并沒有衡量做出高品質決策所需的基本要素。思維的靈活性、自省能力和正確校準證據的能力是理性思考的核心,而這些在智商測試中基本上是缺失的。
換句話說,智商高低與決策能力并沒有直接關系。
聰明的人會做出糟糕的決策,因為他們的“心智軟件”和普通人的心智軟件”具有相同的出廠設置。這個“心智軟件”是什么意思呢?
美國《個性與社會心理學》雜志曾做過的一項調查顯示,當人類的智商越高,反而對那些無須判斷的簡單事物越發遲鈍,而專家稱此現象為“認知偏倚”。
進行此項研究的多倫多大學研究者們,針對482名志愿者出題測試,而接近半數的志愿者出現了“認知偏倚”的現象。
舉例說明,買棒球棒和棒球合計花費101元,球棒比球貴100元,那么棒球多少錢?很多人的回答是1元,那么很遺憾這些人都有“認知偏倚”的傾向,正確答案應該是“0.5元”。
我們的大腦經常希望用默認的方式看待世界,通常習慣于憑借自己的直覺去進行判斷,而不是動用腦力進行理性決策。
除了“心智軟件”的問題之外,聰明的人還會因為持有錯誤的信念而做出錯誤的決策。
例如,因創造了大偵探福爾摩斯而聞名的阿瑟·柯南·道爾爵士,相信許多形式的唯心論,比如精靈的存在,這些信念阻礙了他進行清晰的思考。
要做出好的決策,你必須進行反直覺思考,而這恰恰是我們的大腦不愿意做的事。
3.
怎樣進行反直覺思考,避免常犯的決策錯誤?
在《反直覺》一書中,作者莫布森通過商業、醫療、管理、教育等多個領域的真實案例,運用心理學、神經科學、復雜科學、經濟學原理,深入剖析了人們在做決策過程中是怎樣掉入直覺陷阱的,并且給出7個建議,幫助你進行反直覺思考,避免常犯的決策錯誤。
(1)提高識別錯誤的意識
在日常信息流中注意收集那些常見的錯誤,如果你對他人的欠佳想法和二流決策一清二楚,當你自己在決策時,就會更懂得引以為鑒。
(2)培養同理心,從他人的角度思考決策
考慮他人的觀點或經驗是促成更優決策的有效方法,這種心態在很多層面上都至關重要。
首先是接受外界的看法,雖然,我們面臨的很多決策對我們來說都是罕見的,比如結婚、做一樁大的并購,或者搬到另一個社區,但這些事情很多人以前都經歷過,這些累積的經驗創建了一個參考類別,可以指導你的選擇。
(3)認識到實力和運氣的作用
我們在商業、投資和體育等領域看到的結果是實力和運氣的結合,區分實力和運氣對于做決策和評估結果是至關重要的。但大多數人并沒有很好地考慮兩者的相對貢獻。
當運氣在結果的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時,你應該預料到,均值回歸決定了在極端結果之后出現更多的平均結果。運氣扮演的角色越重要,你就需要越多的數據來正確區分實力和運氣的成分。
(4)寫決策日志
改善決策最好的一種方法是通過及時、準確、清晰的反饋。這種類型的反饋是刻意練習的核心,是培養專業技能的必要成分。如果你真的想要改善你的決策,并且愿意接受反饋,有一 個簡單、廉價卻有巨大價值的方法,即寫決策日志。
決策日志可以讓你審查自己的決策。把決策過程親自寫下來,就不太可能事后再找新的解釋。當用糟糕的過程做出的決策產生好的結果時,這個審查過程尤其有用。
(5)創建決策清單
當面臨一個艱難的決策時,你希望能夠清楚地考慮到你可能無意中忽略的東西。這就是決策清單的好處所在。如果你還沒有創建一個清單,嘗試一下,看看哪些問題會浮出水面。把注意力集中在步驟或程序上,問問自己以前的決策在哪里偏離了軌道。并且要認識到,錯誤往往是由于忽略了某個步驟,而不是由于執行其他步驟不當造成的。
(6)進行事前檢驗
很多人都熟悉事后分析,即在知道結果后對決策進行分析。例如,教學醫院召開發病率和死亡率會議,以審查患者護理中的錯誤,并修改決策過程。
但心理學家加里·克萊因提出了一種他稱之為事前檢驗的方法,即在做出決策之前進行的一個過程。假設你在未來,而你所做的決策已經失敗了,然后你需要為失敗提供合理的理由。
事前檢驗比其他技術更能幫助人識別更多的潛在問題,并鼓勵更開放的交流。
(7)了解未知的事情,考慮最壞的結果
在大多數日常決策中,因果關系是很清楚的。如果你做了X,Y 就會發生。但決策涉及具有許多相互作用部分的系統時,因果關系往往是不清楚的。例如,氣候變化會帶來什么?恐怖分子接下來會襲擊哪里?新技術什么時候會出現?
記住沃倫·巴菲特說過:“幾乎所有的意外都令人不快。”因此,考慮最壞的情況是至關重要的,而這在繁榮時期通常被忽略。
(注:以上內容摘自《反直覺》)
點擊封面,即可購買
在《反直覺》一書中,作者莫布森指出:人們做出糟糕的決策,是因為受到視野狹窄、認知偏差、情境控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更糟的是,很多人對自己受到的影響一無所知。莫布森通過商業、醫療、管理、教育等多個領域的真實案例,運用心理學、神經科學、復雜科學、經濟學原理,深入剖析了人們在做決策過程中是怎樣掉入直覺陷阱的,并且給出了切實可行的應對方法——反直覺思考。
閱讀《反直覺》,你將獲得僅憑直覺做判斷時不具備的優勢,做出比周圍人更好的決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