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概念變遷,Z世代“遠離牛排”加速的意外原因
如果問日本中老年人“什么是美食?”,很多人腦海中會浮現“牛排”的形象。在日本80年時代,說到節假日的在外就餐,厚切牛排總是主角,它能讓人們真切感受到“今天是特別的日子”的喜悅。
然而在現代的日本,這種常識正在被顛覆。如今瀏覽社交媒體,隨處可見“比起牛排更想吃烤肉和壽司”“有吃牛排的錢寧愿用來買甜點”等意見。特別是在被稱為Z世代的15-25歲年輕人群體中,疏遠牛排的傾向尤為明顯。
Z世代不青睞牛排的理由主要集中在“需要反復咀嚼很累人”“過于油膩導致胃部不適”“價格昂貴卻缺乏滿足感”等方面。
此外隨著健康意識提升,認為“牛排不健康難以下咽”“吃肉的話雞肉更健康”的年輕人也不在少數。
■“美食≠高檔料理”
為什么日本Z世代對牛排失去了興趣?
“Z世代中有不少人從小習慣柔軟食物,咀嚼力較弱導致更偏愛Q彈口感。因此需要反復咀嚼的牛排容易被簡單歸類為‘費勁的食物’而遭回避。而且用刀切分厚肉排的行為本身,對他們而言可能意味著‘麻煩’和‘低效率’。相比味道,他們更在意操作過程的‘性價比’。此外,‘油膩感’和‘消化不良’等身體負擔,以及‘不健康’的負面印象,都成為回避理由。”(美食雜志編輯)
對Z世代而言,“美食”早已不再是“高檔料理”或“外觀奢華”的代名詞。“真正想吃的東西”“能與喜歡的人共享的食物”才是無上美味。即便是便利店的炸雞或咖啡廳的三明治,只要傾注了真情實感,就足以被稱為“奢侈”。
他們追求忠于自我價值觀,不愿勉強迎合他人或虛榮逞強,而是選擇“當下最適合自己的美味”。這種年輕群體的價值取向,某種意義上可謂是一種健康的社會變化。
或許一個新時代已經開啟——日本Z世代正在用各自定義的“美食”,取代牛排這種傳統意義上的“佳肴”。
我們中國的Z時代,是不是也很相似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