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十大糕點,比瓦罐湯,拌粉,好吃33倍!
江西自古靈秀,文脈深厚。
滕王閣上,王勃 “落霞與孤鶩齊飛” 的絕唱,定格贛鄱風華;
陶淵明采菊東籬,開田園詩派;
白鹿洞書院里,朱熹 “問渠那得清如許” 的哲思,映證 “文章節義之邦” 的底蘊。
景德鎮窯火千年不熄,“白如玉、明如鏡” 的瓷器光耀四海。
江右商幫曾以 “無贛不成商” 馳騁天下,萬壽宮是其精神印記。
南豐儺舞兩千年傳承,面具下跳動著先民的敬畏。
近代烽火中,南昌城頭槍聲破曉,井岡山星火燎原,紅色基因融入血脈。
這片土地,
既有 “物華天寶” 的稟賦,更有 “人杰地靈” 的風骨,
千年文脈在傳承中生生不息。
江西十大糕點,比瓦罐湯,三杯雞,好吃33倍……
鷹潭宮廷桃酥
鷹潭人講"恰桃酥要恰現烤的",這宮廷桃酥可是江西非遺糕點。
清朝乾隆年間鷹潭老師傅為宮廷供奉改良的方子,
用本地黑芝麻、土雞蛋和古法麥芽糖,
烤出來金黃酥脆,咬一口"咔嚓"響,甜而不膩帶點焦香。
現在鷹潭老街還有現做現賣的老鋪子,
師傅用竹匾篩面、銅鏟翻烤,烤盤上印著"宮廷御制"的紅字。
外地游客專門坐高鐵來買,
本地人早茶必配一壺云霧茶,用方言說"這桃酥抿嘴甜,恰三塊都不嫌"。
做法講究三揉九壓,豬油要選后腿膘,面粉得曬足三天太陽。
現代版加了海苔碎和核桃仁,但老鷹潭人還是認準原味,說"這才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味道"。
貴溪燈芯糕
在江西貴溪,有款糕點能讓乾隆爺夸“京省馳名,獨此一家”——貴溪燈芯糕!
這糕啊,長得跟燈芯似的,又細又白,拿火一點還能燃,神奇得很。
明末清初就有,后來成了皇室貢品。
做法講究,糯米得用云臺山的泉水洗得透亮,
再用茶油和細沙炒得酥脆,配上肉桂、丁香等三十多種中藥材,經過十幾道工序,蒸、磨、拌、壓,最后切成細條。
吃起來甜而不膩,帶著麻油香和藥香,軟糯得很,老人小孩都愛吃。
貴溪人逢年過節必擺燈芯糕,寓意“步步高升”。
外地朋友來,也得帶幾盒回去,這“江西四大名點”之一,可不是吹的!
用鷹潭話說,就是“這燈芯糕,真個恰噶!”
九江茶餅
可是江西的“頂流糕點”!
這小餅子起源于唐代潯陽樓邊,蘇東坡都為它寫過“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
它薄得能透光,咬一口“咔嚓”響,茶油香、桂花香、芝麻香、蘇打香在嘴里炸開,甜而不膩,
配壺廬山云霧茶,那叫一個“恰噶”!
當地人早茶必點,外地游客吃完都得捎幾盒走,妥妥的“江西糕點C位”。
做法其實不復雜,但講究“古法+巧思”。
面粉加糖漿、茶油揉成皮,芝麻桂花拌糖做餡,包好后先烤再低溫烘,酥到掉渣。
現在還有辣味版,加辣椒粉花椒粉,配冰啤酒絕了!
冷藏后更酥脆,復烤3分鐘又能恢復剛出爐的口感。
這茶餅啊,吃的是歷史,品的是手藝,連朱總理都帶過回北京,你說能不火嗎?
九江桂花酥糖
江西糕點界的“老網紅”,自唐宋起就香飄潯陽江。
傳說白居易在九江當司馬時,把桂花往糖里一拌,從此這口“甜酥夾麻香”就成了文人茶桌上的C位。
老九江人管它叫“酥糖子”,逢年過節走親戚,提兩盒酥糖比說“恭喜發財”還管用,
畢竟“無酥糖不成禮”是這兒的規矩。
這糖看著樸實,工藝卻講究得像做學問。
富強粉得過八十目篩子,麥芽糖要拉出512層酥皮,桂花得選晨露未干的金桂,
芝麻得炒到微黃冒香。
咬下去“咔嚓”一聲,外皮碎得像雪花,里頭麥芽糖骨子軟糯得能拉絲,
桂花香混著芝麻香直往鼻子里鉆,甜得清爽不齁喉,連宋美齡在廬山都點名要它當茶點。
如今這老手藝也玩起了新花樣,除了經典原味,
還整出玫瑰、花生味,但九江人最愛的還是那口傳統味。
弋陽年糕
這白如玉、滑似脂的年糕,可是從唐朝一路“糕”過來的老江湖了。
當地人管它叫“大禾米粿”,用的是弋陽獨有的大禾谷,
這米粒長得像小橄欖,吸飽了四季山泉水的靈氣,再經過“三蒸兩百捶”的狠活,
蒸三次、捶兩百下,比健身還帶勁,最后搓成條或壓成圓,陰干后能存到端午,
老一輩說“立冬打粿,立春吃鮮”。
咬一口,Q彈得能拉絲,卻不粘牙,米香直沖天靈蓋!
炒著吃最帶勁,年糕片配肉絲、冬筍、豆芽,鍋氣一上來,撒把辣椒或狗肉,香到鄰居敲門。
煮著吃更絕,年糕在滾水里翻滾,越煮越軟乎,蘸白糖像吃云朵,
配火鍋能吸滿湯汁,炭火上一烤,外皮焦脆內里糯,米香混著炭火氣,饞得人直咽口水。
做法也簡單:大禾米泡山泉水,蒸熟捶打成型,陰干后切片,想怎么吃就怎么造!來江西不嘗它,等于白跑一趟!
南昌白糖糕
要說它的歷史,那得追溯到明清時期,
民國時就已經是茶鋪里的“頂流”佐茶點心,
2000年還拿過“中國名點”和首屆中國美食節金牌獎,妥妥的“糕生贏家”!
這糕點看著像白玉鐲子,做法卻講究得很。
糯米粉摻點澄面,加白糖開水揉成團,搓成三十厘米的長條,
繞三圈捏成環,先低溫定型再高溫炸至金黃,最后裹上一層糖霜和凍米粉的混合物。
咬一口,外皮“咔嚓”脆,里頭軟糯彈牙,甜得清清爽爽,一點不齁嗓子,南昌人叫它“好恰得嘞”!
外地朋友來南昌,這“一元一個”的快樂必須打卡,剛出鍋的最好吃,涼了可就少了那股子“酥勁”!要說為啥這么火?
除了味道,還圖個吉利——“糕”通“高”,寓意步步高升,南昌人吃的是味道,也是念想。
崇義南酸棗糕
江西老表心頭好,外地人嘗過直喊“絕”!
這糕點源自清康熙年間,三百多年歷史沉淀,
用的都是深山老林里野生南酸棗,當地人叫它“五眼果”,核上五個小孔像星星,老靈驗了!
做法講究得很,先得等棗子自然掉地上,人工一顆顆撿回來。
蒸煮、剝皮、去核,果肉混著紅薯泥、白糖,慢慢熬到黏糊糊,再攤成薄片曬足兩天太陽。
咬一口,酸得人直瞇眼,接著甜味就漫上來,像坐過山車似的,軟糯中帶點嚼勁,當地人講“酸得開胃,甜得扎勁”!
這糕點不簡單,富含維生素C和植物黃酮,綠色食品認證拿了二十多年,減糖款連怕胖姑娘都敢敞開吃。
吉安薄酥餅
這口從元代末年香到現在的“廬陵味道”,可是江西老表的心頭好!
當年糕點師傅們用豬油、芝麻、五香粉揉出32層酥皮,烤得金黃酥脆,
中秋祭“彌公”時連皇帝都饞過,
解縉當年把它獻給朱元璋,直接成了貢品!
現在吉安人過中秋,桌上沒這薄如紙、酥掉渣的餅子,就像北方人過年沒餃子,少了靈魂。
這餅子有多絕?
咬一口“咔嚓”響,酥皮像雪花似的往下掉,得用手接著!
甜口的白糖混著豬油香,咸口的蔥花五香粉直沖天靈蓋,甜咸黨在這都能握手言和。
老吉安人常說:“恰薄酥餅要托著吃,吃完還得舔手指頭!”
外地朋友第一次嘗,準得瞪眼:“這哪是餅?分明是酥脆版的千層酥!”
做法更是講究:
面團得甩足十八遍,豬油和面要揉到“手光盆光”,烤的時候火候差一分都不行。
石頭街麻花
是南昌人從小吃到大的“心頭好”,外地朋友來江西必打卡的“碳水王者”!
它起源于清咸豐年間,徐義庭在石頭街開了家“品香齋”,
用蛋黃代替水揉面,炸出的麻花金黃油亮,像雙龍盤繞,咬一口“咔嚓”脆,甜而不膩,
帶著淡淡的蛋黃香,老南昌人喊它“恰麻花”,這聲“恰”里全是鄉愁。
這麻花看著簡單,門道可深了——面粉要選精白的,
糖得用一級白砂糖,油必須是上等的清油,
每百斤面得加八斤新鮮蛋黃,搓條時要反向擰出16層酥皮,再用六成熱的油慢慢炸透。
這口酥脆,從1859年傳到現在,連人民大會堂都點名要,你說得有多好吃?
婺源子糕
在婺源,你要是問老表們過年啥最饞人,
十有八九會瞇著眼說:“子糕唄!那叫一個香得嘞~”
這婺源子糕可不是普通糕點,它藏著千年的故事。
早年間是祭祀祖先的貢品,后來慢慢“飛入尋常百姓家”,
成了春節、婚慶這些大日子的“標配”,為啥?
就因為“糕”和“高”同音,寓意著“步步高升”,誰不喜歡這好彩頭?
這子糕長得金燦燦的,像塊大金磚。
做法講究得很,糯米得泡足6小時,蒸得軟乎又不爛,再混上咸香的五花肉丁、鮮鴨蛋液,撒把八角、桂皮提味。
最絕的是用粽葉墊底蒸,葉子的清香全鉆進米里。
剛出鍋時熱乎著切一塊,糯米的黏、肉丁的香、蛋液的潤全在嘴里炸開,咸香不膩,比粽子更有嚼勁。
冷吃也別有風味,切片煎得焦脆,配碗白粥,婺源人從小吃到大的“黃金搭配”。
走街串巷聞著芝麻香,老鋪子灶臺飄著煙火氣。
莫急莫趕,坐下來恰塊糕,配茶解膩,配酒更香!
管它瓦罐湯還是三杯雞,江西老表心里都曉得——這份千年的甜頭,才是勾人魂的家鄉味!
下回來,記得帶盒糕給屋里阿婆嘗嘗,包她笑得瞇起眼:“崽俚子,真個‘恰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