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短視頻,真是分分鐘被“挖提拉米蘇挑戰”硬控!
28塊錢挖一勺,不管挖多少,都只收28。鏡頭對著一大盤提拉米蘇,主角是一把金屬勺,有人屏息凝神,勺子沿著邊緣來回試探丈量,架勢擺得十足,下手卻小心翼翼,只挖走稀碎的一小撮,看得人直呼虧了,也有人顯然做足了功課,用巴掌大的餐勺撬起臉大的“提拉米蘇山”,安全下車一勺回本。視頻往往就在這里戛然而止,流量只為視覺沖擊力停留。但在視頻背后,一場圍繞提拉米蘇的狂歡,正在線上線下瘋狂上演。
“挖提拉米蘇挑戰”在社交媒體網站熱度可見一斑
本文目錄/ content
1:提拉米蘇與它的出圈舞臺
2:流量金山背后——低門檻創業的甜蜜陷阱
3:離不開的“挖”,才是流量密碼?
4:經典與流量碰撞,品質為王
01
提拉米蘇與它的出圈舞臺
不知不覺間,提拉米蘇在社交媒體上,已成甜品界的“老炮兒”。它的出場場景非常廣,既能優雅地作為高級餐廳的壓軸甜點,又能毫無違和感地出現在煙火氣十足的街邊小攤。是的,這塊經典甜品, 如今還是街頭巷尾擺攤創業的熱門之選。
提拉米蘇的走紅路徑,大概可以歸為三類,首先是文章開頭提到的“挖寶”自助體驗式,9.9元、28元、38元...各種價位的“提拉米蘇自助”遍地開花。核心玩法就是“自助挖寶”,一把勺,能挖多少全憑本事,這種形式極大地刺激了消費者的參與感和勝負欲,一勺下去,挖的是甜品,更是心跳和潛在的“回本”快感。
第二種是街頭式的創意甜品,在這里,提拉米蘇成為夜市里的一股清流。小攤創業者們不囿于傳統,他們給提拉米蘇注入了具有網感的靈魂。加上莓果醬、蜜瓜粒、楊枝甘露、紫薯芋泥等新式口味,變身五彩繽紛的“網紅款”。在油煙繚繞的烤串、臭豆腐、炒粉炒面大軍中,顏值爆表、口味新潮的提拉米蘇小攤,顯得格外清新脫俗,甚至在豆花、冰粉、西米露這些傳統甜湯賽道中,也自帶一股洋氣的“異域風情”。
圖源自@小鹿擺攤日記
此外在甜品店,提拉米蘇的地位也很能打,以精致氛圍而出圈,在環境考究的甜品店或咖啡館。精致的骨瓷盤,優雅的環境,侍者托著裝有整塊提拉米蘇的托盤,輕盈地穿梭在顧客之間,隨意切下一塊,輕輕放入顧客盤中。儀式感滿滿,吃的不僅是味道,更是一種氛圍和格調。
圖源自@A歐意旅行
02
流量金山背后——低門檻創業的甜蜜陷阱
在烤串主宰的夜市江湖里,提拉米蘇帶著“小資范兒”脫穎而出,這背后有什么獨門秘籍?
首先,它真的“不難搞”。比起需要精準掌握發酵、揉面、溫濕度的面包,或者各種考驗裱花抹面功夫的精致西點來說,提拉米蘇的制作核心就是材料的“層層堆疊”。手指餅干浸咖啡酒液鋪底,再分層鋪上由馬斯卡彭奶酪糊,最后撒上可可粉。工序相對簡單,對設備和場地要求不高,原料成本也相對透明可控。低門檻營造出有手就行的錯覺。
其次,提拉米蘇自帶“流量密碼”。作為經典甜品,提拉米蘇本身就有廣泛的認知度和吸引力。而在小攤主的巧思下,不再局限經典口味,街頭版本玩起了口味混搭。色彩繽紛的水果、時興的網紅元素,不僅滿足了味蕾的獵奇,更讓產品極具上鏡潛質。顏值即正義,賣相好的提拉米蘇,確實堪稱“降維打擊”的存在。
同時,隨著提拉米蘇的火爆,原料廠商也在迅速響應。更簡化的材料、提拉米蘇半成品底胚、冷凍提拉米蘇等產品應運而生。大大簡化了擺攤流程,降低了入行門檻。
“高級感”和“網紅”光環背后,也藏著不容忽視的食品安全風險,尤其是在缺乏食安保障的流動攤位中。
上個月,“亳州上百人吃網紅提拉米蘇后進醫院”的詞條就沖上熱搜,食安警鐘敲響,看似簡單的提拉米蘇和其它甜品一樣,對于原料的儲存有較高要求。很多傳統的提拉米蘇配方會使用生雞蛋來制作。如果店家沒有使用嚴格消毒的“無菌蛋”,或者操作環境、人員衛生不達標,生雞蛋極易攜帶沙門氏菌等致病菌,可能引發嚴重的食物中毒。
同時制作提拉米蘇的乳制品,也需要在嚴格的冷藏條件下儲存和運輸。流動攤位往往缺乏持續可靠的冷藏設備,尤其在炎熱的夏季,露天擺放的提拉米蘇簡直就是細菌繁殖的溫床。即使攤主從冰箱取出,在高溫環境下售賣幾個小時,風險也急劇升高。反復冷凍解凍,更是大忌,會加速變質和細菌滋生。
此外,流動攤販的衛生許可證、操作人員的健康證、食材來源的可追溯性、操作環境的潔凈度……這些都要被打上問號。在缺乏有效監管和透明信息的情況下,消費者很難判斷眼前的這份“網紅甜品”是否真的安全可靠。
亳州的事件從側面反映出了在追逐流量的過程中,部分從業者對食品安全底線的忽視。
03
離不開的“挖”,才是流量密碼?
細數提拉米蘇出圈的三個場景,“挖”一詞貫穿始終。無論是自助挑戰里比拼的一勺功夫,還是路邊攤主伴隨著“挖”的打包裝盒,亦或是高級餐廳侍者優雅地為你挖出一勺,提拉米蘇似乎正在脫離規整的“切角”售賣形式,回歸到一種更隨性的方式,從一大份里,直接挖取。看起來像是一種新奇的吃法,但其實,“挖”著吃,更接近提拉米蘇的傳統靈魂。
被尊稱為“提拉米蘇之父”的坎佩爾,他的經典配方,使用的就是生雞蛋、馬斯卡彭奶酪、糖、咖啡酒液浸泡的手指餅干和可可粉。這樣做出來的提拉米蘇,柔軟、濕潤,需要用勺子“挖”著吃,因此傳統的享用方式,往往就是制作一大盤提拉米蘇,放在餐桌中央或甜品臺上。吃的時候,用勺子直接從大盤里挖取到個人的小盤或杯子里,直接用勺子挖著吃。這種吃法,既符合它柔軟的質地,也帶著一種分享的溫馨和隨意感。
在追逐流量、眼球經濟的當下,餐飲業,尤其是甜品賽道,如何才能平衡“流量”與“安心”?提拉米蘇界并非沒有優秀的代表。這里就不得不提名上海的In Dough We Trust,它一度被稱為“上海最好吃的提拉米蘇”。如今坐落在文藝氣息濃厚的安福路上,店鋪是標志性的法式復古田園風,帶著濃郁的Vintage腔調,與街景融為一體,本身就是一個打卡點。
圖源自@InDoughWeTrust
提拉米蘇裝在一個長方形的深盤里。點單后,店員小姐姐會拿起一把勺子,直接從大盤子里挖出一塊,放到顧客面前的盤子上,不拘一格的方式,透出一種家庭式的親切和溫暖。
04
經典與流量碰撞,品質為王
但形式只是敲門磚,真正從“網紅”走向“長紅”的,是過硬的品質。食客們評價說,In Dough We Trust的提拉米蘇,咖啡的醇香和酒的微醺感平衡得恰到好處,不會過于濃烈搶戲。馬斯卡彭芝士奶油餡濃郁、柔滑、輕盈,入口冰涼即化。回味中,可可粉的微苦與酒香的淡淡回甘交織,層次豐富,配上一杯熱可可,就是一頓充滿“生活美學”的愜意下午茶。雖然如今的“In Dough We Trust”產品線已更加豐富,但那份招牌的、被“隨性”挖出的提拉米蘇,依然是許多人心頭好。它證明了,在網紅速朽的時代,扎實的產品力、穩定的口味和獨特的體驗感,才是維系長久生命力的核心。
承載著甜蜜與浪漫的提拉米蘇,值得以更安全、更健康、更注重品質的方式流行下去。在享受“挖”的樂趣同時,守護住關于吃的安全與美好。讓這場提拉米蘇狂歡,最終沉淀下來的,不僅是流量和話題,更是對美味的尊重,對食安的敬畏。真正的甜蜜,不應伴隨著未知的風險。
▲面包邊角料怎么就成了搶手貨?
▲“排隊王”薩莉亞年銷百億,它家的披薩甜品有多火?
▲4款地域風味面包靈感配方!打造屬于你夏天的人氣爆款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