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戳上方藍字「李子說」關注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歷)的陵墓,這里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孝端、孝靖)。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長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萬歷十二年至萬歷十八年)。
定陵的地面建筑的總布局,呈前方后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征意義,主要建筑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
明神宗萬歷皇帝朱翊鈞是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一位皇帝,也是一位到今天都很神秘的皇帝。他10歲繼位,21歲開始修建自己未來的壽宮,歷時6年建成,共耗用白銀八百萬兩,相當于當時整整兩年的全部稅收。他在紫禁城中度過了30年與世隔絕的生活,幾乎從不上朝,也從不理政,直到長眠于這座閑置了30年的地下宮殿。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
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歷,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朱翊鈞在位初之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親政后,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范,開創了“萬歷中興”局面。期間主持了著名的“萬歷三大征”,即平定蒙古叛變的“寧夏之役”、擊敗豐臣秀吉的“抗日援朝”和剿滅苗疆暴亂的“播州之役”,不但鞏固了大明疆域,還提高了明朝的威望,確立了帝國在東亞的主導地位。
“怠于臨朝,勇于斂財,不郊不廟不朝者三十年,與外廷隔絕”,這是后人對朱翊鈞執政后期的評價。自萬歷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始,朱翊鈞開始沉湎于酒色之中,后又因立太子之事與內閣爭執長達十余年,因無像張居正的人可以督導、加上國本之爭、強征礦稅成詬病等等問題,最后朱翊鈞索性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國家運轉幾乎停擺,使大明王朝逐漸走向衰亡,故有“明之亡,實亡于神宗”一說。
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鈞駕崩,終年58歲。同年九月上尊謚為“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十月三日葬十三陵之定陵,廟號“神宗”。
聲明:視頻整理于網絡,僅分享學習,資源版權屬原出版機構或影像公司.
推薦點讀?
推薦點讀?
推薦點讀?
推薦點讀?
推薦點讀?
更多原創請關注『李子說』公眾號
價值
你若喜歡,請點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