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民眾說出的一些語言很有意思,形象地描述生活中所處的境況。這種描述,在語言上很生動,又與日常生活語言交流很貼合。
“一腦門子官司,一屁股債”就是這樣一句俗語。現在仍然在民間的語言交流中,經常聽得到,是現在仍然使用頻率比較高的俗語。因此,這句俗語現在還是人們非常熟悉的俗語。
那么,民間為什么將官司放在腦門上,而將債在放屁股上,為什么不倒轉過來說,將官司放在屁股上,而將債放在腦門上呢?
下面從民間語言邏輯和文化生活習慣的角度,以及民間的一些說法,來拆解其中的妙處。
一、一腦門子官司
“腦門”,指的是人的前額部分,即眉毛上方的區域,位于面部最顯眼的地方。
民間的語境中,“腦門”或者“腦門子”,通常指一個人最能讓人看到的地方,也就是說是無法隱藏的地方。比如,民間經常說“某某事寫在腦門上”,指這個人的事很明顯地顯露出來,隱藏不住。
“官司”,也叫打官司,通常意義上是指官方的裁判部門進行訴訟。
我國古代,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非常怕打官司。民間有怕打官司的一系列老話,比如:
“衙門八字向南開,有理無錢不進來。”
“贏了官司輸了錢。”
“有理三馬棒,無理三馬棒。”
“不管有理無理,各打五十大板。”
“生不入牢房,死不入地獄。”
“餓死不做賊,氣死不告狀”等。
從這些老話中可以看出,那時的普通百姓,對打官司有一種非常畏懼,主要有以下兩種原因。
一是由于古代官府的黑暗和腐朽等多種原因,再加上古代案件的審理,大多由行政官員負責,斷案全憑個人經驗和能力,也就出現很多枉法誤判的情況,讓普通百姓對官府斷案失去信心。
二是古代民間的傳統觀念中,民眾將打官司的人視為愛“挑事”人,將其看成是一種恥辱的事情,往往是打了贏了官司輸了所謂的“名聲”。而古代將“名聲”看得比性命還要重要。
也就是因為以上兩個方面的原因,如果一個人惹上了官司,因為畏懼而顯露在腦門上。
再說,惹上官司后,怕歸怕,還得想辦法去應對,既要需要耗費心神去應對的事,又得花費一定的錢財去應訴。
這就需要思考對策、應對各種變化、處理各種復雜關等。這種勞神又傷財的事,讓人焦頭爛額,這是煩惱、焦慮、擔憂和害怕,時刻懸在眼前的心理壓力,大腦超負荷運轉,甩不掉,躲不開,都堆在腦門上。
這就是民間所說的“一腦門子官司”的原因。
實際上,在民間,用腦門的變化,來表達這種直觀的生理或心理情緒的說法,還有“一腦門子的汗”、“腦門子疼”、“拍腦門子的事”、“腦門子要爛”等。
另外,“一腦門子官司”,還表達了訴訟之事有時間限制,爭需要解決,或者得出結論,也就是有“迫在眉睫”,而眉睫之上就是腦門。
二、一屁股債
“一屁股債”的意思,通常指一個人所欠的債比較多,即債務的數量很多,討債的人數也較多。一時又還不上,出門就會有一堆人跟在后面討債,說明被人追著討債的時間很持欠。
老話說,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一個人欠下債務后,就像背負了巨大的包袱,一直背在背部上。
這種背著的包袱,除了用手往上拽緊外,下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撐點,就是用屁股頂住。這就是民間常說的“屁股上掛著債”。
再就是欠債后,一旦超過約定的時間不能還上,債主就會常常跟在屁股后面追著來討債。欠的債越多,債主也就越多,跟在屁股后面追著討債的人也就越多。
實際上,在生活中,債務本身就像一個人的一條尾巴一樣,想甩掉,只有把債務還上,如果還不上,就會始終跟著身體走,人走到哪里,債務也跟到哪里,躲是躲不過的,甩也是甩不掉的。
總而言之,“一腦門子官司,一屁股債”,表達了日常生活中的兩件很難超脫的事情,惹上官司后,讓人感到頭疼,而欠多人的債,就會被多人追著討債。
這句民間俗語所描述的場景,具體生動的畫面感,惹上官司,讓“腦門子”寫滿煩惱,欠下多人債務,“屁股”后面有甩不掉麻煩。
這句俗語將一個人麻煩纏身的生活狀態,描繪得活靈活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