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下午與好友閑談,她一句“我們真的需要為世界留下些慰藉”,如一顆石子投入心湖,泛起層層漣漪。思緒流轉間,老子《道德經》中“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的箴言躍入腦海,與友人的話語交織,牽引我踏上對生命價值與永恒意義的思索之旅。
人生在世,不過短短數十載,即便在科學昌明的今日,滿打滿算也難超百歲,縱使有強健體魄,也難以突破生命的極限。我們如匆匆過客,像螻蟻般奔赴這世間,又悄然離去。當我們離開后,那些曾以為會永恒留存的印記,實則脆弱不堪。財富,或許能傳承一時,卻難以保證子孫后代永遠受益;聲名,會在歲月的侵蝕下漸漸褪色;血脈傳承的記憶,三代之后也會模糊不清。五十年,仿佛是一個魔咒,五十年后,我們的故事、我們的存在,可能就會被遺忘在時光的角落,如同從未出現過一般。
然而,圣人卻打破了這一宿命。孔子,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離世已兩千多年,但其倡導的仁愛思想,依然在歲月長河中熠熠生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誨,跨越時空,滋養著無數人的心靈,成為人們立身處世的準則。他的思想不僅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性格,還傳播到世界各地,影響著不同膚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王陽明,故去數百年,“知行合一”的智慧,仍在指引著世人前行。它讓人們明白,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在實踐中領悟道理,在道理的指導下更好地實踐,這種思想在現代社會的各個領域,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
老子認為,自我修養可以使人達到“長久”,使個人的精神生命得以展開,這才是真正的“壽”。“死而不亡”源于他的自然生命觀。世間萬物皆有歸宿,生命在完成使命后復歸本源,在動與靜、有與無的對立統一中周轉。生命沒有絕對的衰老與死亡,而是在“歸根”中“復命”,永遠延續。莊子亦從自然的角度看待生死,他將死視為生的另一種傳承形式,認為人生是“氣”的循環變化,身體雖會消亡,但思想能夠不斷傳承,實現逍遙之境。
生命包含靈魂與肉體兩個部分,肉體消亡后,高尚的靈魂會化作一種精神的高級能量,與天地同在。這便是“死而不亡者壽”的真諦。那些對人類社會有過重大貢獻、品德高尚的人,雖然肉體生命終結,但他們的精神、思想和品格,卻化作照亮他人生命的火種,被人們銘記、傳承。詩人臧克家曾感慨:“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現實生活中,許多人不懂得珍惜生命,因忙碌忽視健康,因小事生氣仇恨,主動加速自己的死亡,陷入既想長生又加速死亡的悖論。這與圣人所追求的“死而不亡”的境界,相差甚遠。
在當今時代,我們更應思考如何像圣人一樣,實現生命的永恒價值。或許我們難以成為流芳百世的偉人,但我們可以從點滴做起,在生活中踐行善良、正直、勇敢等品質。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身邊的人,傳遞溫暖與正能量。當我們的思想和精神能夠給予他人慰藉與指引,我們便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死而不亡”。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不應只追求物質的積累與短暫的聲名,而應努力為世界留下有價值的精神財富。讓我們以圣人為榜樣,在有限的生命中,綻放出無限的光彩,使自己的生命在精神的傳承中得以延續,真正實現“死而不亡者壽”。因為唯有精神,能夠穿越時空的阻隔,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永遠閃耀。海平于欣都龍城27F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