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紅山文化學者、古文字學家趙毅穎,在沈陽市于洪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從事創作、研究和輔導工作,足跡走遍各地博物館和古玩市場,收集了大量的刻畫文字符號的骨刻和紅山文化玉器。
學者趙毅穎
趙毅穎的收藏是建立在研究考證基礎上的,參觀朝陽博物館時,看到館藏一級文物石坐人像(俗稱“大圍脖”),作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和古文字學者,他敏感地認識到,紅山先祖刻畫的“大圍脖”具有明顯符號性的,同于甲骨文構形“文”,論證了朝陽石坐人像是紅山文化重要的祭祀物。
與著名舊石器考古學家郭大順
在多次參觀牛河梁博物館出土文物后,他撰寫了學術論文《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出土陶筒形器“U”符內涵考證》、《牛河梁彩陶罍巫神符號解》、《牛河梁陶面像符號性》等,確證紅山文化5000多年前出現了起源文字。
在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講學
在收集數百件早期甲骨文“松花江骨刻文”、紅山文化刻符玉石器、松花江刻符玉石器,并與國家博物館文物符號性進行互證,撰寫了《探源中國龍》、《甲骨文“母”構型起源研究》、《甲骨文“家”構形起源研究》等有影響力的學術論文。
與著名舊石器考古學家魏正一
《“玉”字考》發表于《華夏文化》2016年04期,《巖畫、松花江骨刻符號互證文字起源》發表于《中國巖畫》2018年04期,《偏旁位移與行書連寫——關于行書產生的結構性前提》入選全國第九屆書學討論會。趙毅穎發現、收藏、命名的“松花江骨刻文”、“人面字”載于百度詞條。
在沈陽師范大學講學
正是有了研究和“互證”的自信,趙毅穎的收藏才能達到“真精稀”的高標準。
在遼寧大學講學
作為基層文化工作者,趙毅穎多次應邀請參加各種文化研討活動。先后赴北京、吉林松原、哈爾濱,遼寧鞍山、錦州、建平等地,助力文旅發展。趙毅穎傳承中華文化不遺余力,在大中小學、社區單位,網絡平臺公益講座達300百場。“學習強國”、北斗融媒、黑龍江新聞網、《沈陽日報》等媒體專題報道。著名作家、紅山文化學者,《紅山女神》作者張杰文章中稱贊趙毅穎是:“紅山文化一棵松”。
趙毅穎收集的學術物證材料
供稿丨趙毅穎
編審丨大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