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了阿里員工離職時寫的萬字長文,同時也看了馬云對此的回復,有些想法跟你們聊聊。
寫這篇離職貼的員工花名叫元安,據說是釘釘的產研負責人,在內部的資歷和職級應該都不低。
離職長文里既寫了過去阿里的美好,也寫了如今阿里在業務、組織、人、財、事上的諸多問題。
你們可以在網上去搜索原文看一下,我覺得也代表了現在很多公司都普遍存在的現狀。
馬云對此的回復是:「元安同學好,謝謝你那么長的信,寫得很好。好像人的成長,阿里的發展也有很多必然要走的路和過程,阿里巴巴在發生變化之中。祝福你,也希望經常回來看看」。
不知道你們看完馬云的回應后是什么感覺?
對此,我是覺得能明顯看出來老板和員工的區別,以及在立場和思維方式上的差異。
我給別人當過員工,而現在的我某種程度上也是自己的老板。所以,屁股決定腦袋并不是一句空話。
員工可以對公司失望,也可以留下絕筆之后拍屁股走人,但老板走不了,老板也一定能感受并發現了這些問題。
這種事了拂袖去的豪情義氣或許會感動自己以及其他人,但并不能解決問題。
充其量,起到一個點名和警醒的作用,但問題的解決還得回到行動上。
關鍵是,怎么辦?
并不是說元安的萬字長文沒有意義,相反,他作為局內人確實看到了很多問題,也的確是客觀存在,更值得阿里人警醒。
同時,也能感受到他對現狀的那種無力感。
不過話也說回來,如今的阿里不會因為這篇萬字長文就立刻產生改變,就像馬云說的,這就像人的成長,也是在變化之中。
不得不說,馬老師還是馬老師,這個比喻可以說用得相當貼切。
如果用靜態的眼光看阿里的成長,把對它的美好印象始終停留在創業初期以及高光時刻,那顯然是不客觀的。
如果把阿里的變化比喻成一個人的成長,那這個人在經歷過很多事情和選擇之后,勢必會產生一些變化,同時也會附帶一些問題。
我看了劉潤老師對此的觀點,他提到了「尾氣效應」。
汽車的發展帶來了速度和效率,同時也產生了尾氣問題,這是汽車發展產生的「代價」。
尾氣一定需要治理,但在能源結構不改變的情況下,尾氣無法消除。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汽車的發展。
同理,大公司病就是創業團隊成長和成功后的「代價」,這是避免不了的。
我知道一定會有人說,電動車不就可以解決尾氣效應么?
說得太對了,電動車改變了能源結構,尾氣就此消除,整個行業在新技術的驅動下開始蓬勃發展,一些造車企業在這個過程中也獲得了很好的成長。
小公司成了大公司,傳統企業成了新勢力造車。
本質上,這個過程是新事情帶來了新變化,變化解決了一些老問題,同時也帶來了新代價。
比如,生產電池環節的能耗問題,以及廢舊電池處理的污染問題。
要知道, 制造一輛電動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遠超傳統汽車。
另外,電動車使用的電力有一部分源于煤炭火力發電,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環境問題。
還是一樣的道理,公司要消除過去發展階段產生的代價,除了自我修整之外,更主要的手段是帶來新變化,或者說找到新事情。
因此,公司戰略的調整,新的增長方向,新的事情,這些會給公司重新注入發展活力,進而一定程度上抵消組織冗余帶來的大公司病。
所以你們看,處于變革中的公司一定會裁員,也一定會飽受詬病,因為這些都是成長的代價。
鐵打的老板,流水的員工。
員工不滿了可以悲情離去,但老板只能留下來去解決問題,這里面也略帶一絲無奈感。
我之所以有同感,是因為站在同樣的立場上。
就好像一直有人說我變了,寫的東西跟以前不一樣了,然后吐槽我接廣告,本質上還是立場的差異。
如果我停留在很多年前的風格和模式上,那靜態的我是不會有發展的。
如果我始終用愛發電不考慮商業化,那沒收入的我可能早就停筆了。
作為我來說,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代價,但我也一直在謀求新的變化。因為我知道,只有變化才是機會。
最后,馬云的一句希望經常回來看看也是凸顯了他的格局。
也希望,當初那些憤然取關的讀者能常回來看看。
一切,都在發生變化之中!
················· 唐韌出品 ·················
安可時刻
我覺得前幾天寫的字節人才觀文章和今天的阿里萬字離職貼形成了很好的前后呼應,一個主打理想,一個主打現實。
但他們也都有一個共性,就是短期做不到。
這種想而不得的愿景,才是最真實的職場和社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