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長壽之鄉”廣西上林,一片片稻田隨山勢起伏,稻穗低垂處,暗香浮動。這里出產的上林香米,以細若絲、瑩如玉、香如蘭的獨特品質,配以“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金印,成為八桂大地又一閃耀的生態名片。從唐代碑文中的“蟬稻芬敷”,到央視熒屏的“推薦優品”,這縷跨越千年的稻香,正書寫著新時代的農耕傳奇。
唐風宋韻:一脈稻香越千年
翻開上林的史冊,稻作文明如長河奔涌。唐武周時期的《智城碑》《六合堅固大宅頌碑》上,“鳳粟與蟬稻芬敷”的銘文,記錄著這片土地早在1300年前便已稻浪翻金的盛景。彼時,壯鄉先民依大明山而居,引澄江水灌溉,馴化野生稻種。宋代的《嶺外代答》更盛贊其“米粒纖長,炊之滿室生香”。如今,上林香米承襲古稻基因,經科學選育,選取“糧發香絲”這一高端香稻品種,讓千年稻韻在科技賦能下煥發新生。
天賜沃土:山水釀就玉玲瓏
“好米產自好地方”——上林香米的卓越品質,源于自然的獨寵:
北回歸線穿境而過,年均氣溫28℃的暖意,三百余天無霜期的綿長,豐沛雨量的滋潤,構成稻米生長的“黃金溫床”。
大明山麓的沖積平原,沉積著萬年湖河饋贈的有機質,灌溉水源富含硒、鋅等微量元素,每一株稻穗都吮吸著“長壽之鄉”的天地精華。
水稻生長期較常規稻更多,令淀粉與芳香物質層層積淀,終成米粒細長晶瑩、腹白如線的“香米美人”。
金榜題名:地理標志背后的品質誓言
國家地理標志認證的授予,是對上林香米“血統”與品質的雙重加冕。從唐代碑刻到清代貢米檔案,歷史文獻串聯起千年傳承脈絡。經權威檢測,其米粒細長晶瑩,堊白粒率低,直鏈淀粉含量適中,香味評分高于80分(一級香米標準)。在CCTV-17展播推薦的鏡頭下,蒸煮中的上林香米滿室盈香。
一穗垂金,千載承香
上林香米的故事,是山水與歲月的對話,是科技與傳承的和鳴,更是一粒米對土地的深情反哺。當國家地理標志的金色印章烙下,這縷源自唐代的稻香,正以更馥郁的姿態,浸潤現代人的三餐四季。品一口上林香米飯,嘗到的不僅是軟糯甘甜,更是穿越千年的文明之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