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芯片圈炸了鍋——荷蘭老牌廠商恩智浦宣布,要陸續關掉荷蘭、美國的三座8寸晶圓廠。
這可不是小打小鬧,要關的廠子清一色都是生產100納米以上“老古董”芯片的。更勁爆的是,博世、英飛凌這些國際大廠也都在偷偷關停同類產線,整個行業像多米諾骨牌似的往12寸先進工藝轉型。
說白了,這波關廠潮背后藏著兩記重拳。第一拳是技術迭代的必然。現在全球75%的晶圓產能都擠在12寸產線上,畢竟12寸晶圓面積是8寸的2.25倍,切出來的芯片更多,成本直接砍掉一大截。這就好比用大鍋煮飯比小鍋更劃算,廠商們自然要淘汰老舊設備。更關鍵的是,8寸晶圓主攻的100納米以上工藝,早就是十年前的“老黃歷”了,市場蛋糕越切越小,誰還愿意守著賠錢買賣?
但真正讓歐美廠商喘不過氣的,是第二記中國制造的鐵拳。
2022年時,中國還只占全球8寸晶圓產能的21%,現在直接飆到70%以上。
這可不是靠低價內卷,而是實打實的成本優勢。國內廠商把制造成本壓到比國外同行低30%-50%,性價比直接拉滿。現在全球客戶買這類“夠用就行”的芯片,眼睛都盯著中國工廠,國外廠商連湯都喝不上,不關廠難道等著虧錢?
有人可能要問:8寸晶圓徹底沒戲了嗎?倒也不是。像汽車芯片、電源管理芯片這些領域,壓根不需要5納米、3納米這種尖端工藝,穩定可靠才是硬道理。中國廠商正是瞅準了這個空檔,用規模效應把成本打到地板價。國外廠商想卷?先算算運費和關稅夠不夠填平成本差距。
說到底,這場8寸晶圓大洗牌,暴露了全球芯片產業的殘酷真相:尖端工藝是科技制高點,但成熟工藝才是真金白銀的糧倉。中國制造用二十年時間,從代工小弟逆襲成行業話事人,靠的不是花里胡哨的概念,而是把每個環節的成本都摳到極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