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刷到個閑魚上的趣事,給我樂壞了。
起因是一位廣州賣家打算出售麝香公龜。
你僅需花350元就能把他養了一年多,長7厘米的麝香龜帶走。
這價格不算高,馬上有不止一人說想買。
商業嗅覺敏銳的賣家見狀就在十分鐘里把價格提升到了五六百。
被一群好事的人看到了,他們覺得這人漲價這么快,有點黑心,打算都裝作是買家,抬價“制裁一下他”
具體過程如下:
于是乎,就這么一只原價500元的公龜,硬是被抬價到了38萬元。
數字徹底沒了意義,公龜也不再是公龜。
問題來了:
幾十萬一只,真賣的出去嗎?
賣不賣得出去不知道。
事情傳播起來以后,跑去抬價的網友越來越多,抬價速度也越來越快。
無論是現金快遞的方式,
還是移動支付的方式,都表明網友有實力,喝冰紅茶也不用分期。
但整活從來不止于此。
有的開一個直播,讓大家看看“千萬現場”是怎么樣的。
有的寫一篇《小萬售龜記》博大家一樂。
隨著惡搞與私信增多,賣家徹底清醒了。
他也玩了起來:
幾百萬,一千萬,兩千萬,再進一步:2888.88萬。
而且有價有市,超過5000人想要,所以說現在社會很發達,富豪遍地走。
那干脆一條道走到黑,價格直接來到了8888.88萬。
當然,沒人會花近億元買一只寵物龜,哪怕一開始幾萬元的時候也不會有人出錢。
大家只是看熱鬧罷了。
究其原因,有人爆料,第一個買家在350元時拍下了,但有新買家問價問到了500。
賣家就撕毀第一個交易,買家氣不過找群友來搗亂。
都說普通人容易被資本做局,但資本也容易被普通人做局啊。
而且這事還像所有商業大片一樣有彩蛋。
最后賣家在簡介里加了一句話:“我也在同時嘲笑你們”。
反應過來后惱羞成怒的嘴硬,改變不了什么。
最多就是若干年后,他拍短視頻,文案這么寫:
“你可能不知道我名字,但一定聽過我的故事。”
于是現在閑魚上出現了一大堆數十萬乃至數百萬的麝香龜,好不熱鬧:
有網友表示“萬一哪個冤大頭,看到麝香龜突然漲價這么多,真的買了咋辦?”
。。。
有沒有人買天價烏龜我不知道,但其實這個過程,也是許多金融泡沫的一個縮影。
現在大家給烏龜抬價,你笑笑覺得烏龜不值這個錢。
但如果大家抬價的是房子呢?
是股票呢?
是虛擬貨幣呢?
是郁金香呢?
是盲盒玩偶呢?
是字畫藝術品呢?
是球星卡呢?
是NFT呢?
你可能要說這不一樣,其實你仔細想想,會發現沒啥不一樣。歷史上許許多多的金融泡沫的抬價過程,其實和這烏龜沒啥區別。
17世紀郁金香泡沫的鼎盛時期,一株稀有郁金香,可以換阿姆斯特丹一棟豪宅。
去年一些純炒作的垃圾股,在基本面沒有任何變化的情況下,漲了十多倍。
一些人口長期凈流出的城市,在房地產最火熱的時候,房價還能翻倍似的往上漲。
我們日常買東西,都是東西貴了就不買,便宜了才買。
但只要這東西帶上金融屬性,就反過來了,反而是越漲價越買,跌了反而不買。
很多東西其實本身沒有任何價值,它的價值就是會漲價。越漲價,追求的人就越多,也就越貴。直到哪天它漲不動價了,那泡沫就破裂了。
荷蘭的郁金香最后價格下跌了95%以上,無數人破產自殺。
垃圾股最后ST了,無數人血本無歸。
房地產已經連續多年下跌了,目前還看不到個頭。
很多炒作的東西,最后都會是一地雞毛。接最后那棒的人,最為受傷。
總該有人清醒了吧。
殘酷的現實卻是,騙子不在乎,受騙者也不在乎。
因為泡沫中的暴利確實容易讓人瘋狂。
這時候跟你智商如何,閱歷如何完全無關。
它只是從人性出發,簡單粗暴地調動你的本能。
你看,牛頓這么會微積分的大佬夠冷靜了吧,但他躲得過南海公司股票一次泡沫,躲不過第二次。
市場的非理性,讓貪婪和追高的人血本無歸,然后再回歸到理性狀態。
你很難把握得住。
不然人類怎么會從歷史教訓中學不到任何教訓。
所以回到開頭的趣事上,再來一次可能有其他結局。
也許當事人賺的盆滿缽滿,也許輸個精光。
其實哪個結局都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既然風險這么大,有時候不在泡沫之中,會不會更好點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