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中醫藥在非遺傳承中“煥發青春”
針灸、中醫正骨療法、中藥炮制技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中醫藥如同一顆璀璨明珠,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如今,古老的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熱情“擁抱”現代生活,煥發新的青春活力。
讓“煙火氣”添上更多“百草香”
年輕人熱衷打八段錦,中醫養生產品走紅電商平臺,中醫藥文化夜市頻頻“出圈”……隨著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的養生意識增強,中醫藥非遺正以各種“新姿態”走進現代生活。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會長曹洪欣說,中醫藥非遺是中華傳統醫學的精神內核和精華所在,也是最能代表中國國家形象的文化符號之一,在文化、生命、科技、經濟等多個層面具有重要價值。
自2006年以來,國務院先后公布了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共有傳統醫藥類項目23項,包括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中醫診法、中藥炮制技術等。“中醫針灸”“藏醫藥浴法”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國家級非遺項目“針灸(程氏針灸)”代表性傳承人楊金生說,只有推動中醫藥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讓“煙火氣”添上更多“百草香”。
《“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提出“加大對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傳承力度”,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加強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中醫藥非遺保護傳承事業在新時代呈現出新氣象。
“只有傳得開,才能用得久”
作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嚴蔚冰數十年如一日推廣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
“只有傳得開,才能用得久。”今年74歲的嚴蔚冰計劃召集300多位非遺傳承人弟子,圍繞導引技法、臨床應用、標準研制、傳播推廣,展開交流討論。
非遺保護傳承事業的關鍵在于傳承人。2007年以來,國家文化主管部門先后命名了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截至目前,傳統醫藥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共有183人。
“青年傳承人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副秘書長王春旺說,近年來,中醫藥非遺青年傳承人數量穩步增長,高層次人才數量不斷增加,特別是在中醫診法、針灸、中醫正骨療法等項目領域已凝聚大批優秀人才;委員會也正在圍繞中醫正骨療法等中醫藥非遺項目的傳承舉辦專題培訓班,努力培養更多青年傳承人。
嚴蔚冰的兒孫也走上了非遺傳習之路。兒子嚴石卿在實踐中悟出“傳承之道”:“要用現代人能聽懂的語言和年輕化的表達方式,讓更多人了解中醫藥非遺如何服務于現代人的健康需求。”
“中醫藥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寶藏”
中國—津巴布韋中醫藥中心負責人、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生胡莎清楚記得,當一名津巴布韋腦癱患兒經免費中醫針灸康復治療后明顯好轉,家屬激動地用中文連說“謝謝”。
今年1月至5月,中國—津巴布韋中醫藥中心已為當地提供針灸推拿等診療服務2600多人次。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奉獻給全人類的健康財富。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有113個成員國認可針灸等中醫藥診療方式,30個成員國為中醫藥的規范使用制定了相關法律法規,還有20個成員國將針灸等中醫藥診療納入醫療保障體系。
來自加拿大的馬丁·哈斯已在中國生活了近20年。去年12月從湖南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專業碩士畢業后,他又準備攻讀中醫文化學專業的博士學位。
“中醫藥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寶藏。”馬丁告訴記者,他計劃做一名老師,將中醫藥推廣到世界更多地方。(記者:田曉航、徐鵬航、帥才)
記者手記:尋訪中醫藥非遺“守藝人”
一縷藥香傳悠遠,一套功法健身心,一根銀針連世界……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寶庫中璀璨奪目的不朽瑰寶。
時值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記者尋訪中醫藥非遺“守藝人”,探尋千年智慧的當代傳承。
不能讓老祖宗的智慧失傳
走進位于成都中醫藥大學的“胡昌江全國老藥工傳承工作室”,中草藥的香氣撲鼻而來。胡昌江是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藥炮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中藥炮制是個很神奇的過程,是否炮制、如何炮制,都會對藥材的功效帶來很大影響。”胡昌江說,比如萊菔子未經炒制,作用是涌吐風痰;炒制后則變為降氣祛痰、消食除脹氣。
在胡昌江看來,中藥炮制學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現代人可以通過化學、藥理研究更好地了解背后的原理。
然而,一些中藥炮制品因工藝復雜、成本較高,瀕臨失傳。近十年間,在胡昌江的推動下,一些炮制品如需要“九蒸九曬”的九制大黃,已在一些企業恢復生產。
“老祖宗的智慧,不能在我們這代人手中失傳。”年過七旬的胡昌江還在奔忙,他希望更多有識之士加入進來,傳承好中藥炮制技藝。
中醫藥非遺要走進千家萬戶
韋馱獻杵、摘星換斗、出爪亮翅……國家級非遺項目“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中的每個導引勢都對應著一組經筋,一套做下來可讓人筋骨舒展,氣血暢達。
“不同于生病后再治病,中醫導引法簡單、實用,能融入日常生活,幫助人們強身健體,增強免疫,保持活力。”每次開展非遺進社區推廣活動,“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代表性傳承人嚴蔚冰都會這樣對學習者說。
“參加了幾次中醫導引生活化、自主健康的學習,我的肩周炎改善不少。”上海市浦東新區由由信福養老院的長者馬先生告訴記者。
嚴蔚冰的兒子嚴石卿在父親的熏陶下,如今也在積極投身導引法的社區推廣活動,他說:“中醫導引非遺要走進千家萬戶,從健康痛點問題入手,倡導國人自主健康,構建健康的生活方式。”
把中醫藥帶到更多國家去
國家級非遺項目“針灸(程氏針灸)”代表性傳承人楊金生清晰記得,1999年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德門診部工作時,常有外國人慕名而來。
“很多外國患者施針后,疼痛立刻緩解,他們覺得針灸非常神奇。”楊金生說,很多外國醫生,后來專門到中國學習中醫。
中醫藥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以針灸為例,每個穴位的命名都有其文化內涵,如大椎穴,位于頸脊,代表“頂天立地、中流砥柱”。
在楊金生看來,中醫藥“走出去”,也是中國文化在“走出去”。如今,包括中醫針灸在內的中醫藥正在被更多國家認可。傳承中醫藥非遺,更需要開拓創新、與時俱進。
聞著藥材散發出的縷縷香氣,聽著練習中醫功法的吐納聲,看著銀針在指尖捻轉,記者真切感到,從泛黃的古籍中走來的中醫藥非遺,正沉淀為普通人觸手可及的生活方式。而非遺“守藝人”,守護的不僅僅是技藝,更是中華民族的古老智慧。(記者:徐鵬航、田曉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