錠劑作為中醫藥傳統劑型之一,其靈感借鑒自古代金屬鑄錠形態,外形多樣,有紡錘形、棍形、紐扣形、餅形等形狀。
錠劑可根據疾病部位和用途靈活多變,既可以內服、也可以外用。
如萬應錠制成小紡錘形,可直接內服
制成一端粗一端細的紡錘形,可直接涂敷患處
眼藥錠劑制成細長圓柱形可往眼角直接涂抹
同時,錠劑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內涵。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一起聊聊錠劑里的乾坤故事。
錠劑的起源
東晉
錠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東晉時期,在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有用青木香、白芷、零陵香、甘松香、澤蘭等藥材作“梃”的記載,這里的“梃”也就是后世“錠劑”的雛形。
唐代
到了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記載了以“雞子白”“蜜”“蠟”等作為賦形劑,結合白芷等五十味藥制備“梃”的工藝流程,這表明在唐朝時期,錠劑的制作工藝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
蘇軾、沈括編纂的《蘇沈良方·朱砂膏》中出現“破蘇合油劑諸藥為小錠子。
宋代
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有紫金錠如圣餅。而到了南宋,醫家陳自明也在《外科精要》載:“神仙追毒丸又名紫金錠。”
明代
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有萬應錠等多種錠劑的記載。從此之后,錠劑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中藥劑型。
金、元、明、清
金、元、明、清等歷史時期,錠劑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錠劑方劑,如保生錠、萬應錠、八寶五膽藥墨錠、八寶丹錠、片仔癀錠等。
錠劑硬度高、含水量低,有利于制劑長期貯存和外出攜帶,并且可根據要求選用不同形狀模具制備,既可內服,亦可外用,有些品種甚至還可內外兼用。
這對制劑技術及儲存、物流條件不發達的古代來說,是一種優勢顯著的劑型。
錠劑的制作步驟
雖然不同的中醫典籍對于錠劑的制作工藝記載都略有區別,但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步驟:
藥物研磨
制作錠劑的第一步是將不同藥物研成極細的粉末,充分混合,以確保藥物的均勻性和溶解性;
加入賦形劑
將配制的藥物混合粉末與適量的蜂蜜、糯米粉、黃蠟等賦形劑混合均勻,以形成具有一定硬度和穩定性的軟材;
壓制成型
將制備完成的軟材放入模具中壓制成型,模具的形狀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設計如圓形、方形、橢圓形等。壓制后的錠劑需要充分干燥,降低其中含水量,以便保存和攜帶。
錠劑的其他價值
錠劑不僅是一種藥物劑型,還承載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與軍事價值。
在古代,錠劑的制作往往與端午等傳統節日和習俗相關聯。人們會在端午節前制作錠劑,并將其作為驅邪避疫的象征。
同時,錠劑的制作也體現了人們對健康和平安的追求和信仰。由于錠劑可長期貯存,且便于攜帶,因此在一些古代軍事文獻中,還有軍隊出征時攜帶錠劑的記載,它們可緩解瘴氣侵襲、舟車勞頓、清熱解毒、刀槍創傷等,為我國軍事中醫藥事業貢獻了一份力量。
隨著歲月的流淌,錠劑也伴隨著中醫藥的發展不斷推陳出新,書寫新的中國故事。
我們就拿著名的八寶丹錠劑來說,相傳在明朝時期,宮廷御醫采用牛黃、麝香、羚羊角、珍珠等珍稀藥材組方,經過特殊工藝精制而成的“錠子藥”--“八寶丹”,在宮廷中代代相傳。明末清初,隨著朝代更替,八寶丹的藥方流入民間。經過數代人的精心堅守與傳承,現如今八寶丹的配方和工藝不斷傳承,為更多的市民健康服務。
綜上所述
錠劑作為中藥的一種古老劑型,具有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內涵,且療效顯著。它不僅承載了人們對健康和平安的追求和信仰,還體現了古代制藥技術的精湛和巧妙。在現代社會,錠劑經過不斷的守正創新,提升了產品質量與應用范圍,繼續為人們的健康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
作者:上海華氏大藥房有限公司執業藥師 魏駿
審稿專家:上海市皮膚病醫院/同濟大學附屬皮膚病醫院 主任藥師 朱全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