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寧夏頭茬枸杞進入采摘收獲季。6月15日,“寧夏枸杞開園節”在位于賀蘭山腳下的百瑞源殷紅子熟枸杞莊園開幕,采摘工忙碌在紅果滿枝頭的枸杞地里。
6月15日,采摘工趕往枸杞地,準備采摘頭茬枸杞(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6月15日,采摘工在百瑞源殷紅子熟枸杞莊園采摘頭茬枸杞。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6月15日,采摘工在百瑞源殷紅子熟枸杞莊園采摘頭茬枸杞。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6月15日,采摘工在百瑞源殷紅子熟枸杞莊園采摘頭茬枸杞。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6月15日,采摘工在百瑞源殷紅子熟枸杞莊園采摘頭茬枸杞(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6月15日,采摘工在百瑞源殷紅子熟枸杞莊園采摘頭茬枸杞。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地理科普延伸閱讀
賀蘭山麓的枸杞:地理稟賦與產業文明的交響
賀蘭山,這座橫亙于寧夏平原西部的天然屏障,以“父親山”的姿態庇護著塞上江南。其東麓的沖積扇平原,因黃河水系的滋養與賀蘭山對騰格里沙漠的阻隔,形成了獨特的地理單元——年均日照超3000小時、晝夜溫差達15℃、砂石土壤透氣性佳,這些自然條件共同構筑了枸杞生長的“黃金風土”。寧夏枸杞作為《中國藥典》唯一法定道地藥材,其果形偏長、色澤暗紅、多糖含量高的特性,正是這片土地的饋贈。
地理稟賦:自然與人文的千年對話
賀蘭山東麓的土壤以淡灰鈣土為主,雖有機質含量低,但通過摻沙、鋪土等改良措施,配合“唐徠渠”“西干渠”等古灌渠的精準灌溉,形成了“旱能灌、澇能排”的農業系統。這種“人工干預與自然稟賦結合”的智慧,使枸杞種植面積從1997年的1333公頃擴展至如今的3.33萬公頃,年產量突破7萬噸。地理學家指出,賀蘭山與黃河的“山水耦合”效應,不僅塑造了枸杞的糖酸比與多酚含量,更孕育了“中寧枸杞”這一地理標志產品——其核心產區土壤硒含量達0.42mg/kg,遠超全國平均水平。
產業演進:從傳統種植到科技賦能
枸杞產業的升級,是地理優勢與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以百瑞源殷紅子熟莊園為例,其通過“基地穩杞、龍頭強杞”戰略,將1500畝種植園與枸杞養生茶飲、游學研學結合,形成三產融合模式。莊園內,特級苗的定植密度嚴格控制在1米×3米,配合ABT生根粉處理與雞糞有機肥施用,使頭茬枸杞的采摘期提前至6月中旬,糖度較傳統種植提升20%。更值得關注的是,寧夏枸杞的精深加工率已達65%,枸杞原漿、凍干粉等高附加值產品占出口總量的40%,其中19款產品入選國禮,彰顯了地理標志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文化符號:巖畫、陵寢與葡萄酒的時空交響
賀蘭山不僅是枸杞的搖籃,更是文明交融的見證。山體東麓的巖畫遺址中,人面像與狩獵場景與枸杞種植區僅隔數公里,暗示著先民對植物資源的早期利用。西夏陵出土的琉璃鴟吻構件,其釉色與枸杞紅如出一轍,隱喻著這片土地對“紅色”的審美偏好。而今,賀蘭山東麓的27.3萬畝葡萄園與枸杞種植區交錯分布,155家酒莊的釀酒師發現,枸杞多糖與葡萄酒單寧的協同作用,能顯著提升酒體結構——這種跨產業的地理協同,正在催生“枸杞葡萄酒”這一新品類。
挑戰與機遇:生態保護與產業升級的平衡術
枸杞產業的擴張亦面臨生態壓力。賀蘭山東麓部分區域因過度開墾出現土壤鹽漬化,寧夏因此推行“小田改大田”政策,將單塊地控制在1.5畝以下,并配套建設防護林帶。同時,通過“綠電園區”建設,枸杞烘干環節的清潔能源使用率已達80%,單噸能耗降低35%。在市場端,寧夏枸杞正突破“初級農產品”定位,與航空公司、茶企合作開發枸杞航食、枸杞普洱茶等跨界產品,2025年一季度產業綜合產值同比增長18%,其中線上銷售額占比突破40%。
結語:地理基因的現代演繹
從賀蘭山巖畫中的植物圖騰,到今日全球最大的枸杞集中連片區,這片土地始終在書寫“地理決定論”的新篇章。枸杞不僅是經濟作物,更是地理文明的載體——它凝結著賀蘭山的庇護、黃河的滋養、古灌渠的智慧,以及現代科技的賦能。當游客在殷紅子熟莊園的階梯劇場俯瞰枸杞園時,他們看到的不僅是紅果滿枝的豐收圖景,更是一部地理、生態、產業與文化交織的史詩。
責任編輯:程家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