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威記在瀟湘大地可謂天天見到雨,真正的瓢潑大雨。那時候還在想,這個雨要是下到銀川就好了,因為銀川太需要雨水的滋潤了。不曾想,今天這雨終于下到了銀川。
說來,夏天到了,銀川人喜歡下雨,同時又不喜歡下雨,給人一種矛盾的感覺。
喜歡是因為下雨可起到降溫作用,同時會讓山水變得清秀明亮,尤其在雨后第二天出游感覺極佳,并且每一張照片拍出來都堪稱大片,讓人賞心悅目。
更絕的是,要是雨勢大些或者久一些,城里總會出現一道“奇觀”,那就是在城里可以看“海”,還不止一處。不必遠走沿海就能欣賞“海景”,雖然說不上波濤洶涌,浩浩蕩蕩,橫無際涯;可也能讓地處內陸的人們感受到大海的魅力,開車其中,還有種車當船的感覺,覺得這個“車船稅”也能回本了。
威記第一次在銀川城里看到“海”的時候,就有這種震撼的感覺!哪里有在西北的感覺,分明就在沿海。
不喜歡的理由就簡單了,因為出行不便!
每次下雨看到城里的“海景”,都會有一個聲音出現,那就是“下水管道適應不了短時大量的下雨,出現排水不及時造成積水,繼而形成內澇。”這也讓威記不禁想到銀川十八怪的第一怪-“銀川馬路年年要翻曬”。
實情也好,理由也罷。既然都知道造成“海景”出現這個原因,為什么在“翻曬”的時候下水管不能再粗一點?一次性埋個大管不行嗎?或者說作為“海綿城市”的試點城市,就沒有這方面的預算和計算?
有意思的是,每次“海景”出現,都會有一些本來就能避免的溫暖的場景出現,比如蜀黍在水中雨中指揮交通;比如環衛工人清掃積水等等。
其實防患于未然更能體現出城市的溫度,不是嗎?
但城市的溫度,不應該僅僅體現在雨后的“溫暖場景”里。如果能在規劃時候多一些遠見,施工時候多一分細致,或許就不需要總讓環衛工人冒雨清掃,也不需要蜀黍站在積水中指揮交通。防患于未然,才是對人們真正的關懷。
雨會停,積水會退,可人們對城市的期待,卻不會隨著晴空而消散。下一次大雨來時,銀川能否少一點“海景”,多一點從容?這或許才是這座城市真正需要思考的問題。
當然了,城市治理的復雜性往往超出普通人的想象。那些看似簡單的"埋大管"建議,背后牽扯著城市規劃、財政預算、施工周期等多重因素。銀川作為西北干旱地區城市,其排水系統原本就是按照少雨氣候設計的,如今面對愈發極端的天氣變化,確實顯得捉襟見肘。
有趣的是,這場夏雨還催生出了獨特的城市文化。朋友圈里"看海"的調侃此起彼伏,年輕人甚至開發出“積水打卡地圖”,將各個積水點標注成網紅拍照地。沿街商鋪的老板們早已練就一身本領,雨勢剛起就麻利地在門口壘起防水沙袋。而老銀川人則會捧著枸杞茶站在陽臺,望著雨幕中朦朧的賀蘭山輪廓,念叨著“這場雨能頂半個月澆地的水”。
更值得玩味的是城市與自然的博弈關系。當人工排水系統力有不逮時,城郊的濕地卻悄然承擔起蓄水功能。那些平日里被詬病“占用開發用地”的湖泊洼地,此刻反倒成了緩解內澇的自然調節器。或許未來的城市規劃,真該向這些存在了千萬年的自然智慧取取經。
雨停時分,夕陽將積水染成金紅色,整座城市仿佛被鍍上一層柔光濾鏡。小區孩子們穿著雨靴在水洼里蹦跳,濺起的水花里倒映著城市建筑的倒影。這場帶來諸多不便的雨,終究還是給干燥太久的土地帶來了生機。只是不知道,當下一場急雨來臨時,這座城市能否展現出更從容的姿態?
這里是銀川!發現銀川之美,感受銀川之美!
我是威記聊美食 ,用溫暖的文字,講述美食美味!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