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懷江 封面新聞記者 曾業
在川東地區,赤松茸采摘季通常在每年11月至次年5月,其他品種有的則一年四季可采摘。在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石橋鋪種植基地,村民們每天可采摘1500余斤鮮菌。這些“山珍”,會通過冷鏈物流直供沿海高端市場,剩余的則烘干儲存。
村民在基地里采摘鮮菌菇。田懷江 攝
“鮮貨每斤售價20至80元,干貨可達280至650元。”基地負責人曾祥國介紹,他們充分利用大竹縣的竹林資源,采取科技手段,把廢棄竹材做成了基料,不施肥、不打藥,真正還原了原生態的綠色山珍本味。
日前,記者走進基地,探尋當地發展林下特色種植產業釋放森林“四庫”新質生產力的秘密。
林下掘金:
赤松茸打開“錢庫”
大竹縣擁有40多萬畝竹林,是川東竹資源富集地。過去,傳統竹產業面臨附加值低、產業鏈短的困境。
2021年9月,在當地政府與林業部門支持下,四川九凱農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瞄準竹林經濟轉型。公司董事長曾祥國帶領團隊在石橋鋪鎮、永勝、安吉、朝陽等地流轉近7萬余畝林地,創新推出“竹+”循環模式:將撫育廢竹粉碎轉化為赤松茸生長基料,實現“以林養菌、以菌促林”的生態循環。
“‘竹+’赤松茸產量高、市場好、收益大,特別適合竹林下種植。”曾祥國說。2022年初,在四川省“科技下鄉萬里行”專家指導下,該公司試種50畝赤松茸獲得成功,畝產高達1200斤至1500斤,產值達2.4萬至3萬余元。這一突破為40多萬畝竹林找到了高質量發展新路。
隨后,公司逐步將種植面積擴大到1000余畝,并引入竹蓀、馬桑菌、猴頭菇等多品種食用菌,實現四季產出。
村民采摘的鮮菌菇。(受訪者供圖)
科技賦能:
金松茸豐盈“碳庫”
技術創新是產業升級的核心驅動力。
在大竹縣石橋鋪基地,技術人員通過精準控制濕度、溫度、光照,創新采用“有機土+樹枝覆蓋”基料配方,成功培育出“中菌金球蓋1號”金松茸,克服了人工栽培瓶頸——培育成功后,該基地的菌種被重慶市巫溪縣大量采購。2024年5月,巫溪縣天星鄉寒峰村首次試種該品種即獲豐收。“每畝日產約70斤,累計采摘超2000斤,產銷兩旺!”寒峰村黨支部書記劉應海興奮地說。
科技賦能更延伸至森林“碳庫”建設。在加工車間,竹材余料經生物質顆粒生產線變身清潔能源;廢棄菌棒處理后還田成有機肥;林間智能傳感器實時監測環境。
對此,達州市林業部門評價稱,大竹縣的探索,為達州市森林“四庫”建設提供了可復制樣本。
復合經營:
林藥輪作厚植“寶庫”
除林菌產業外,中藥材種植是當地在探索的方向。在高興村順天寨基地,林下空間被科學規劃:黃柏、太子參、黃精、草珊瑚等藥材種植達6000余畝,形成食用菌與藥材輪作的四季生產體系。
種植的黃柏和草珊瑚。田懷江 攝
“這季赤松茸5月中旬采收結束,就輪種竹蓀菌和中藥材。”曾祥國介紹,林藥復合經營不僅提高了單位面積產出(空間利用效率提升40%以上),更促進了生態平衡:喜陰的草珊瑚在竹蔭下茁壯,黃柏、黃精等根莖類藥材與菌類形成互補根系。
產業融合釋放更大價值。在石橋鋪基地,林下食用菌產業與文旅休閑實現結合,游客可穿行竹林體驗采菌樂趣;就近興辦的農家樂飄出菌菇宴香氣;竹筍餅、松茸粉等深加工產品延長了產業鏈。曾祥國算了一筆經濟賬:目前公司年產值達3600萬元,其中林下食用菌每畝收入1萬至3萬元,森林真正成為可持續的“綠色錢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