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勁
前年端午,二娃的小手第一次握住粽葉時,那笨拙又認真的模樣仿佛還在眼前。今年想著腦梗康復中的父親,我忽然有了主意,讓二娃當回小老師,教爺爺包粽子,既能幫爺爺活動手指,也讓小家伙又過一個有意義的端午節。
“我行嗎?”二娃捏著衣角,眼睛里卻藏不住躍躍欲試的光。我拍著他的小肩膀笑道:“前年你教爸爸包的粽子,爺爺奶奶可沒少夸。”小家伙頓時胸脯一挺:“那當然!老師說過,包粽子不僅是手藝,更是傳承我們的優秀文化呢。”
次日上午,我和妻子來到人聲鼎沸的菜市場。二娃跟在我們身后,小手輕輕地摸著粽葉。妻子說,要選葉脈清晰、泛著油光的粽葉,這樣包出來的粽子才夠香。
我們選好粽葉,開車來到父母住的鎮上。一進門,母親說糯米已洗凈泡好。坐在沙發上的父親看見二娃,想站起來,卻只能顫巍巍地抬抬左手。二娃幾步跑過去,握住爺爺僵硬的右手:“爺爺,今天我當老師,教您包粽子。”父親滿是皺紋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母親和妻子把食材備好,我扶父親在餐桌旁坐下。二娃坐得端端正正,像模像樣地“開課”了:“爺爺看,要把粽葉折成這樣一個心窩窩。”父親左手拿起粽葉,右手卻不聽使喚。二娃的小手擒著爺爺的拇指往葉面一壓,粽葉立刻凹出個弧度。他帶著爺爺的右手一點點折疊,耐心地重復每一個動作。祖孫倆交疊的掌心里,清香的汁液慢慢滲出,把爺爺的指甲都染成了青色。
開始裝糯米了,父親右手抖得厲害,米粒撒出去許多。二娃眼睛一轉:“爺爺,咱們玩個游戲吧。您用左手裝米,我當‘守門員’,米粒就不會跑出來啦。”說完把粽葉卷成倒三角,放進爺爺右手里,雙手扶著葉子不讓散開。父親左手抓著糯米往里面放,每放一次,我就幫忙壓實。裝到一半時,我讓二娃騰出右手,跟著爺爺抓米的節奏,一起把糯米壓緊。父親逐漸放松了,動作也順了些。
捆扎時,父親沒法打結,二娃讓我穩住爺爺的右手,又嚷嚷著妻子換上彩線:“我們用這個捆,不但漂亮,還能辟邪。”他從粽子底部開始捆,繞了幾圈后,和爺爺各拉一頭,我們一起喊著“一、二、三”,終于把粽子捆緊、打結。雖然粽子歪歪扭扭,卻是祖孫三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當熱氣騰騰的粽子端上桌,二娃麻利地找出自己和爺爺包的那幾個。他輕輕剝開其中一個大的,盡管模樣不好看,但粽子的清香味沁人心脾。“爺爺,您先嘗。”二娃小心翼翼地把粽子送到父親嘴邊。父親咬了一口,含混不清地說:“好吃……”
午后的陽光斜照進來,粽香鉆入鼻尖,滑進心底,讓人從里到外都沁出清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