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歷史和文化,民族何以立足?
尤其是對于有著悠悠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歷史文物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見證。
可惜在八國聯(lián)軍入侵、日軍入侵時,國破山河碎,我們的文物和財寶被無情掠奪,圓明園的斷壁殘垣成了中華民族的屈辱見證。
不過有一個問題,侵略者一般都會搶走文物和珍寶,為什么日軍侵占北京8年,故宮卻沒被洗劫一空?難道是他們不像我們想得那樣殘忍?
當然不是,他們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文物南遷
1931年9月18日,早就潛伏在我國東北地區(qū)的日軍正式打響侵略我國的第一槍,史稱“九一八事變”,同時也拉開了二戰(zhàn)的序幕。
敵人正式亮劍,國民政府的態(tài)度是什么?南京政府早早意識到問題,然后卻向東北軍將領(lǐng)張學良發(fā)去了“不予抵抗”的命令,讓日軍如入無人之境,不費多少兵力就占領(lǐng)了東北多地。
勝利的狂喜讓他們十分激動,設(shè)想按照這樣的進度,三個月就可以全部占領(lǐng)中國。
日本對于中國,早就覬覦多年,從明朝中期開始,就頻頻在東南沿海挑釁,但是遭到了明朝軍士的抗擊,他們明白自己的實力還不足與這個天朝上國較量。
然而在明治維新之后,他們的實力得到極大發(fā)展,甲午戰(zhàn)爭更是驗證了他們這種發(fā)展,于是對中國的覬覦之心就更強烈。
八國聯(lián)軍侵華,日本也在行列,對于中國的珍寶和土地的野心,更是膨脹到無可復(fù)發(fā),清王朝被推翻后,他們還拉著末代皇帝溥儀到東北建立偽滿洲帝國。
他們當然不是想幫助溥儀重建清王朝,而是將他作為傀儡,作為他們侵占中國領(lǐng)土的借口。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的野心徹底暴露,中國人民抵抗外敵的熱情也正式覺醒。
1933年1月,當日軍越過山海關(guān)將“天下第一關(guān)”的牌匾摘下當作戰(zhàn)利品運到日本,存在靖國神社的時候,國內(nèi)文人就意識到中國文物岌岌可危。
其實早在1932年3月偽滿洲國成立時,日本就將沈陽故宮館藏的《四庫全書》劃為偽奉天圖書館,有這種前車之鑒,駐守北平故宮的人們就有了轉(zhuǎn)移故宮文物的想法。
時任故宮博物館長易培基向行政院申請,將故宮文物精品遷移到北平東交民巷、天津、上海租界等地保存,并且建議在當時的首都南京設(shè)立故宮分院以存文物。
這個建議遭到北平文化界和民眾的反對,同樣是故宮人的周肇祥發(fā)起“北平市保護文物協(xié)會”,自己當主席呼吁大家阻止文物遷移。
他認為“古物與地方繁榮有關(guān),歷代文化之品,一散不可復(fù)合”,為了阻止故宮文物遷移出去,他甚至威脅一旦文物運出北平,他就讓人在鐵路上裝上炸藥,將文物炸毀。
周肇祥曾經(jīng)擔任過古物陳列所第四任所長,和李四光、袁復(fù)禮、李濟等與斯文赫定談判,抵制西方文化入侵,因此他的觀點得到很多人響應(yīng)。
北平市民不懂那些文化上的事情,但也反對文物遷移。
因為在他們看來,文物在,政府還為保護北平,一旦這些珍貴的東西被移走,北平也就沒人守了。
各大報紙報道“政府棄我北平,而絕其生機也”“對于土地人民,不加顧慮,而惟古物是視,是誠何心?”,一針見血,又引起民眾的共鳴。
但最終擔任代理行政院院長的宋子文還是批準了文物遷移的申請,并且承諾等北平局勢穩(wěn)定,故宮的文物就會原封不動地運回。
這場爭論塵埃落定后,故宮的工作人員就開始籌備文物遷移,先將故宮文物整理、造冊,再選出一些重要的、能轉(zhuǎn)移的文物精品。
請琉璃廠的古董專家來傳授文物包裝的方法,為了保險起見,每一件文物都至少包四層,紙、棉花、稻草、木箱,有的外面用的還是鐵箱。
整理了半年的時間,打出了13427箱,其中大部分是字畫,銅器、瓷器、銅印、玉器等,輾轉(zhuǎn)多地運到上海、南京、四川等地。
日本絕非心慈手軟
1948年國民黨在解放戰(zhàn)爭中被打得節(jié)節(jié)敗退,蔣介石計劃退到臺灣,于是命人將一部分文物運到臺灣。
然而在真正裝船時,裝了兩船后到第三船還沒裝滿的時候,海軍就不讓裝了,因為剩下的人和家眷、物品沒地方裝了,最后國民黨帶走了2927箱。
剩下的南遷的文物大部分在1951年后陸續(xù)運回北京故宮博物館,而那些被運到臺灣的被保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館。
那2927箱裝了50多萬件文物,雖然臺灣方面號稱“故宮有我也有”,但相比于故宮的文物來說,還是不值一提。
畢竟當年留在故宮的帶不走的大型文物、家具之類的就已經(jīng)很多了。
此時又有一個問題也出現(xiàn)了,當年易培基的擔憂確實驗證了,日軍越過山海關(guān)進入北平,還說要接手故宮,那他們是怎么對待文物的呢?為什么如今我們還能看到很多文物?
其實日軍不是不想要那些文物,而是因為他們的心態(tài)和八國聯(lián)軍不一樣。
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是搶東西的心態(tài),殺人放火搶錢無惡不作,但他們沒想到將北京占為己有,而日本人入侵北平后,是將北平作為天皇的后備行宮。
他們想著待到全面占領(lǐng)中國,他們就是中國的主人,這些珍寶自然而然就是他們的了,所以他們要好好保護這些珍寶。
當時駐守故宮的官員借著他們這種心態(tài),用各種程序上的操作拖延他們接手,拖延了一些時間。
但這些手段在真槍實彈面前,也抵抗不了多久,后來日軍戰(zhàn)事吃緊,他們還是強硬地搶走銅器、鐵器等去熔鑄軍工武器、換取糧食。
甚至他們拆了故宮的十幾根柱子、拆毀了長城的一段去當建筑材料,各種珍貴文物他們能運走的也運回日本。
官方統(tǒng)計侵華戰(zhàn)爭期間,日本搶走我國的文物足有1879箱,超過360萬件,這些還是有記載的,加上一些沒有記載的只會更多。
臭名昭著的“三光政策”鼓勵他們所到之處,就殺光、燒光、搶光,不僅是故宮的文物被他們搶走,中國人民手中的珍寶不可避免地被他們掠奪。
這些暴行是歷史上永遠抹不掉的,就算日本妄圖篡改教科書,不承認自己的獸行,但天理昭昭,中國人民會永遠記得屈辱的歷史。
這些年國家在推動“文物回家”行動,意大利、美國等國家陸續(xù)向我國歸還文物,玉器、瓷器、青銅器等文物陸續(xù)回家。
雖然這條路走得比較緩慢,但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文物回家,屈辱的歷史經(jīng)過我們的努力,只會是歷史!
參考信息:故宮文物“南遷”秘聞:13427箱文物的"漂泊史" (3)--讀書--人民網(wǎng).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