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外海財記’的商標轉回來給您了嗎?非遺的商業價值越高,越需要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商標已經轉回來了,權屬變更手續剛剛辦好。”
6月13日,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臨之際,江門市江海區人民法院法官孟宗走進五邑外海面作坊,與外海面制作工藝傳承人進行回訪交流。這是江海法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守護僑鄉記憶的日常一幕。
案件落地后的調研走訪
外海面,因誕生于江門外海街道而得名。這門始于百年前的手藝以雞蛋與面粉為原料,經竹升彈壓成銀絲細面,被稱作“竹升面中的瑰寶”。2007年,其制作工藝入選江門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外海面的傳承發展之路并非坦途。
今年初,江海法院審理一起涉外海面商標轉讓糾紛。原告外海面制作工藝傳承人與被告公司負責人雙方口頭約定,由傳承人轉讓商標,被告方支付對應商標權轉讓費。然而,商標轉讓后,被告方不僅沒有支付轉讓費,還以傳承人將該商標通過“非貨幣出資”入股,雙方未曾約定回購條款為由進行抗辯。在法院調解下,雙方最終達成調解協議:被告方在限期內歸還商標。
案件審結不是終點。6月13日,承辦法官孟宗一行人回訪外海面第三代傳承人。在作坊里,法官聚焦非遺傳承人的核心權益,詳細解析了商標評估作價規范、股權份額明晰化、商標權許可使用風險防范等關鍵法律問題,為傳承人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權益、維護品牌價值提供了清晰指引,夯實了公平市場交易的法治基礎。
傳承人望著招牌牌匾感慨道:“老字號要傳下去,光靠手藝不夠,還得握緊法律的搟面杖。”
“手工制面產量低、成本高,雖然市場上有幾百家作坊,但外海面制作工藝的傳承人卻少之又少,全市只有4個人,我是其中一個。外海面曾陪伴我們南洋仔飄過五大洋,如今我們也想借助電商,將這份思念傳遞給海外僑胞,然而,商業過程中由于法律意識不強,往往導致我們的品牌形象受損。”傳承人這席話引發了法官對非遺項目健康發展的深度思考。
傳承困境折射出產業規范缺失。審判團隊迅速行動,召開調研反饋會。“借鑒柳州螺螄粉走向全國甚至全球的經驗,外海面同樣需要標準化與品牌化。”“根據這次調研情況和案件審理情況,我們可以總結一些問題,向有關部門發出司法建議,建議組建行業協會、制定地方標準、規范商標授權等。”會上,大家圍繞如何通過司法建議助力外海面規范化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構建非遺保護的長效機制
在五邑僑鄉,與外海面同樣深入人心的,還有龍舟競技。百年外海面是陪伴南洋仔飄過五大洋的味道,龍舟競技則是牽動數代僑胞的“鄉愁”。
時近端午,禮樂河畔鑼鼓震天。35米長的傳統龍舟在河面穿梭,岸邊擠滿吶喊助威的群眾。
江海法院知識產權法官的身影出現在龍舟訓練現場,為一旁歇息的傳承人遞上普法手冊,介紹非遺保護的相關法律知識和法院的機制做法,并與扒丁們探討龍舟制作技藝的知識產權保護現狀,以及為獨特造船工藝申請專利的可能性。
“禮樂傳統龍舟均為手工制作,成型后需用色油為船身上色涂釉。”禮樂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道。“在制作工藝、競賽方式、民間傳統等方面具有自身特色,與一般的龍舟有不少區別,這是它有資格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因。”
“龍舟塢埋的不僅是船體,更要封存好文化傳承的法治保障。”一位老舵手的話道出了司法介入的價值。
“非遺糾紛常夾雜宗族情感、商業利益與地方經濟發展前景,判決未必最優,預防才是最好的保護。”江海法院知產法官如是說。
自2023年起,江海法院便將非遺保護端口前移,主動下沉至龍舟塢、非遺手工藝品工廠、非遺食品工坊等文化現場,走訪涉及生恭鯉魚、銅木鑲嵌等多名非遺傳承人,開展調研需求5次,收集法律需求4條。并創新性地將非遺制作融入知識產權校園普法體系,聯合非遺傳承人開展青少年“法護非遺”專場普法2場,100多名學生參與其中,推出生動活潑的《百年生恭鯉魚尋“保”記》普法動漫,在南方+等平臺播放量超3萬次,讓非遺保護知識飛入千家萬戶,營造出良好的非遺保護社會氛圍。
“如今,百年外海面已通過電商銷往海外,禮樂少年在龍舟舵手指導下劃出第一槳,生恭鯉魚在法治課堂上栩栩如生,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封存于博物館的表述,更在生活中呼吸生長。”江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部門相關人士介紹道。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南方+
江門中院 江海法院
審核:黃慧辰
編校:張涵青
采寫:黃妙姿 陳慧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