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識生長
在 60 年代老工業廠房蛻變而成的展廳之中,20 歲的藝術家陳嫣冉在此舉辦了她在中國的首次個展《Neon Dreamland 霓夢幻境》——由策展人袁弘策劃,展覽集中呈現了她近年來在插畫與雕塑領域的探索成果,在歷史與未來之間生長,構成一個 Z 世代的精神夢境:探索自我審視、虛實邊界與意識流動。能真正抽離現實功利的牽引,沉入一種只屬于自己的精神維度,這樣的自由造境,實屬難得。
然而對于陳嫣冉來說,這種布滿迷思的意識圖景,其實并非刻意建構的結果,更像是某種自然生長的路徑。“自然而然就繞進去了,因為我并沒有有意識地去做這些事情,其實我現在畫的這些東西,包括我在創作過程中,其實都是無意識的”,與她所言的無意識相反,她語調明晰而理性,梳理出一條自覺而非偶然的創作軌跡。
陳嫣冉從小在北京長大,畫畫是她最早與世界建立連接的方式。
與我共生
起點不如想象中遙遠。14歲的陳嫣冉因為動畫和電影而燃起想象的火苗,那些主流以外、超脫現實的虛構世界讓她意識到,世界不止一種秩序和邏輯。
“那里面都有一個小小的世界,那個世界是我在大部分的所見的那些大眾電影或者廣泛的認知中很少能見到的,那是我自己比較向往的東西,就是我自己可以創作出一個幾乎沒有在平常的大眾范圍內看到的世界。”
或許,那些世界對于她來說之所以成立,是因為它們不排斥偏離。所以在被問到,“在那些最初接觸到的影像或圖像中,有沒有哪些女性角色令你印象深刻?”
她幾乎沒有猶豫:“峰不二子。”
那位來自《魯邦三世》的女性角色,在她記憶中像一聲異響,“她的性格讓我覺得她和一些初始的動漫里的女性角色都不一樣,”陳嫣冉第一次意識到“女性”可以成為一種游離于范式之外的存在方式,“這是我第一個了解的日本的女性角色,也是首次出現在我面前的一個御姐形象的女性角色。”真正擊中她的,并非只是那些虛構世界的設定與構圖,而是潛藏其中、以角色之姿浮現的精神密度。
峰不二子周身籠罩著危險氣息與自由意志,她不是傳統敘事里馴服的存在,反而自由流動、游離在善惡邊界之外。“她讓我覺得很向往”,陳嫣冉坦言。
這份向往并非憑空而生。正如她所說,自己之所以開始創作、塑造新的人物,正是因為看見了那些極具生命力的世界和角色,尤其是宮崎駿等前輩們創造了屬于他們的獨特世界與社會結構。“這是我一生追求的東西,也是我之后想要去做的事情。”她也希望自己可以沿著那條路徑一直往前。
她的世界從平面展開——漫畫的線條,實驗影像的碎片,少女與機械在夢境中糾纏——然后慢慢轉向體積與空間,2023年那年,她在東京首次個展亮相,此后作品跨越多個城市,正如她名為“ACCRO”的工作室,帶著對未知的無盡追尋,她的創作媒介也由平面向立體轉換。
從二維到三維,并非單純媒介的切換,更像是一種知覺的裂變。陳嫣冉不再僅僅在平面中描摹存在,而是開始思考——事物的體積是否也能承載不同的感知方式?空間不再只是作品的背景,而是一種可以呼吸的意識結構;形體不再是線條的延伸,而是情緒的投影、思想的折面。在這個過程中,她并非走入另一個世界,而是將內在世界推向了外部,將其壓縮、凝固,并最終讓其長出骨骼。
而這所有形態的產生,幾乎總是從一個人物開始。在她的創作邏輯中,設定一個作品的第一步,不是敘事,也不是場景,而是人物。人物始終是首要的存在,她很肯定地表示:“人物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能體現我作品核心的關鍵之一。所以我會第一時間去琢磨,怎么將這個人物放進新的作品里。只有有了人物,我才會延展到其他元素,包括之后要創作的其他角色或場景。”在這個過程中,人物不僅是敘事的驅動力,更是她對“世界”構造的根基與核心。
在這“世界”中,女性角色如同根植于她血脈的語言,是她最自如游走的。“是隨手給我一張紙,不需要思考就可以畫出來的。”這不是表達對象的選擇,而是一種從內而外的默認結構,如同習慣一般自然而然。同時,她笑了一下,坦言道,若讓她描繪男性形象,反而會陷入一種“難以控制”的陌生感。
“我自己創作出來的女性角色,包括我自己畫的東西,跟我本人非常相似。”她思考了片刻,女性角色于她而言,并非議題表達的載體,而是感知系統自然生成的形體,是她觀看世界的方式在角色中的鏡像,“我在畫這些東西的時候,也是非常無意識地就把我的各種習慣啊、自己的審美啊、想法、世界觀都融入到里面去。”不帶指向性,不負擔立場,而是深藏在感官之后的、綿密而細膩的顯影過程。
當然,她也從不刻意嵌入性別經驗或社會議題,反復強調的,是一種無意識的自然滲入,“如果是有意的,那更像是做作業。”她經歷過、看見過、感受過的東西,會在某個時刻,以不自覺的方式顯形于作品之中。然而這種順暢和直覺,并非她創作的唯一面向。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她對機械的理解展現了另一種特殊的情感維度。
在傳統觀念中,機械往往被視為冷峻、理性甚至剛硬的存在,但她的機械并非遵循這一常規。她將機械視作一種生發自內心的幾近擬人的有機體,更像是一種帶有生命與情感的構造。它不是規則的產物,而是帶有夢境色彩的臆想形態,充滿了她獨特的情感投射和藝術想象。正如她所說:“我創作的機械,不是理性的、剛硬的機械,而是我自己創造出來的,和我之間有著自然的情感連接。”
理性與柔軟并存,鋼鐵與肌理交融。
流動之中
陳嫣冉的創作始終處于流動之中。
前不久與劉慈欣老師的合作中,她感受到了一種全新的碰撞,“大劉老師的未來視角是更冷靜更殘酷的更理性化的,但我自己的話,更多看到的是新型的科技、賽博、甚至有點空想,跟大劉老師的合作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挑戰。”對于未來,她也一再表示自己會保持一種感官打開的狀態,“可能不僅是雕塑和繪畫,也許會嘗試3D動畫、影像,或者可動雕塑。”媒介永遠不是她的限制,而是講述更多可能性的方式。
近年來,在頻繁的時尚合作、跨界曝光里,陳嫣冉始終將“作品”與“自我”看作同一種呈現方式,“作品也是我的表達,是我身體的一部分。”隨著新展覽的開幕,當被問到這一路走來最大的成長是什么時,她的回應是“可以接受的范圍更多了”,接受不確定,保留那些還在生成中的可能性。
正如那些伸展的身體、未完的機械、持續的線條,都在流向的,是一個尚未被命名的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