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bms
本文內容不代表吳說觀點
引言:
當 Circle 在 2025 年 6 月敲響納斯達克的鐘聲,穩定幣的大規模采用第一次擺脫了 “概念驗證” 的標簽,擁有了真實的資本市場坐標。正如 Circle CEO Jeremy Allaire 在 TOKEN 2049 所言:“我們正在走向一個讓資產流動像發郵件一樣無鏈感、無國界的世界。” 而今天的多鏈環境仍像撥號上網時代的網關:開發者為了兼容各條鏈四處打補丁,用戶在錢包、網絡與 gas 費之間反復跳轉。Web3 資產迫切需要一次類似云原生對 Web2 的基礎設施升級?—?— 把底層復雜性封裝進統一抽象層,讓應用創新不再被鏈的邊界束縛,多鏈對資產發行與應用造成的摩擦,需要被徹底抹平。
一、為什么 Web3 資產需要一條貫通多鏈的「超導體」
過去兩年,Layer 2 與應用鏈的爆發式增長讓鏈上資產似乎“遍地開花”,但對最終用戶而言,在跨鏈金融拓撲中,Web3 資產面臨的并非單純轉賬延遲,而是一組彼此交疊的系統性問題:
1. 資本層面的“多重羈絆”
· 機構資金池若要在 Ethereum、Berachain、Sonic 等網絡同步部署,需要反復經歷“鎖倉 → 鑄幣 → 解鎖 → 再鑄幣”的循環;每一次狀態遷移都暴露在橋接合約可重入、信標延遲、最終確認性等灰犀牛風險之下。
· 合規視角則更尖銳:當一筆穩定幣或證券化資產在多條鏈、跨越多個司法轄區時,往往需要同時滿足“資金來源地”與“資金流向地”的 KYC / AML 報告,若企業或個人沒有同步申報,輕則被凍結資產,重則面臨洗錢指控。此外,一些國家規定境外鏈上資產回流本土時必須重新計入本地資本賬戶。
2. 用戶體驗與開發者的“協議視野遮蔽”
對 C 端而言,“交易簽名 → 網絡切換 → Gas 計算 → 等待確認”這四連跳,本質是把協議內部復雜性裸露給用戶;一旦跨鏈,還需額外認知“映射代幣折價、橋上流動性深度、預言機時效”等信息噪聲。結果是:資金可組合性被切分,鏈間摩擦率陡增。
開發者面對“三向耦合阻尼”,調用多鏈流動性時,開發者需手動處理 Gas 費異步回補、閃電貸回滾邊界、Merkle Proof 深度差異;即使借助通用橋,也要時刻關注 Router 重排 和 Sequencer 擁塞。
由于安全模型各異,合約調用路徑出現“最短邏輯棧 ≠ 最低信任棧”的悖論:看似簡單的 2 條鏈 兌換,實則拉長為 N + 1 個潛在攻擊面。
二、多鏈時代的 Web3 資產降摩擦路徑
當前業界圍繞 “讓資產在哪里都能發行、哪里都能用” 形成了三條思路,各自針對鏈間摩擦的不同環節出招:
· Everclear 把注意力放在“意圖凈額”?—?— 它用 Netting Solver 先在本地把多余路徑抵消,幫助機構在多網絡部署時降低再平衡與對沖成本;
· Particle Network 則從賬戶抽象入手,用 Universal Account 把不同鏈的身份、簽名和授權統一到同一界面,省掉了用戶來回切換錢包和網絡的心智負擔;
· One Balance 主打實時 Portfolio + 輕量跨鏈兌換,把各鏈代幣、LP 頭寸與 NFT 匯總成一張總資產視圖,并內置原生路由支持小額換鏈。三者各有所長,卻都仍不同程度依賴底層橋接或分散流動性。
而近段時間進入大眾視野,由 Yzi Labs 孵化、淡馬錫旗下 Vertex Ventures 領投的Cycle Network則選擇再向下扎一層:通過 Verifiable State Aggregation 把多鏈狀態匯聚到統一安全共識,讓“清算最終性”與“流動性深度”同時歸攏,為上層應用提供類似“云原生”般的抽象底座,供上述三類乃至更多創新自由調用。
三、Cycle Network 是什么
3.1 創新的多鏈結算層(MultiChain Settlement Layer)
Cycle Network 是一套旨在消除多鏈摩擦的「多鏈結算層」,通過自研的 Verifiable State Aggregation 技術+ Symbiotic 安全共識,把以太坊、BNB Chain、Arbitrum、Berachain、Monad 等 20 + 網絡的狀態匯聚到統一結算面,用戶與開發者無需再依賴傳統跨鏈橋即可調用異鏈資產。
3.2 Cycle Network 的核心優勢
Cycle Network 的核心優勢在于把復雜的跨鏈過程“隱藏”進底層協議:借助 Verifiable State Aggregation 與 Rollin / Rollout API,用戶只需一次簽名即可在任意 dApp 內完成資產轉移,完全不必理解橋、網絡切換或 gas 代幣,從而消除傳統跨鏈的認知與操作障礙。
同時 Cycle 通過統一的結算層與流動性路由,將 EVM 與非 EVM 鏈上的 ETH、BTC、穩定幣乃至 RWA 資產抽象為同一流動池,實現 any asset, any chain 的自由調用,讓開發者能夠像調用 API 接口一樣組合多鏈資產。
簡單地說,Cycle 像在多條河流交匯處建了一座閘門?—?— 水流不再糾結源頭,只需抬閘,資產就順勢而下。
3.3 產品深析:B 端與 C 端同時發力
B 端開發者福音:鏈抽象 SDK 快速落地
針對開發者,Cycle Network 推出了 Cycle SDK,本質是一套將 Verifiable State Aggregation 能力封裝成易于接入的開發工具集。開發者只需在合約或服務器中引入 Rollin / Rollout 模塊,即可在 ≤ 1 天 內把單鏈應用升級為真正意義上的鏈抽象DApp,無需再手寫橋接邏輯或維護多套前端網絡切換。SDK 內置 自動流動性路由、統一 gas 預估 與 Symbiotic 共享安全驗證,同時開放 Webhook 與 Subgraph,方便項目在后臺對多鏈交易進行實時監控和風控。
實際應用場景案例:
- 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利用 SDK 的聚合流動性,將 ETH?—?BNB、BTC?—?wBERA 這類跨生態交易做進同一撮合池;用戶交易路徑與單鏈體驗無異,卻可自動在后臺拆分為多鏈流動性源。
- 跨鏈借貸平臺:開發者可調用 Rollout 在一條鏈抵押資產、在另一條鏈借出穩定幣,所有抵押品價值與清算邏輯由 Cycle 結算層統一校驗 → 極大降低清算延遲與價差風險。
- 鏈上游戲:游戲工作室只對接一次 SDK,就能讓玩家用 SOL 購買 Bera 鏈 NFT 道具或用 USDC 結算 gas,玩家側感知為「直接支付」,而復雜多鏈流程在后臺完成。
TikTok 上火熱的“養鵝”小游戲應用:Golden Goose
Golden Goose 是 Cycle 生態最具代表性的 C 端 DeFAI 應用:它把「鏈抽象 + 游戲化」寫成了可落地的收益入口,讓 Web 2 用戶也能在一次點擊中獲得鏈上收益,而無需切換網絡或準備 gas。平臺分為 Game Mode 與 Pro Mode:前者將收益策略包裝為養鵝游戲,結合 NFT 成長體系與循環復投機制;后者則整合穩定利差、LP 挖礦與借貸套利等結構化策略提供收益。
TikTok 上有人形容:Golden Goose 就像一臺自動派息的“鏈上販賣機”:你只需投下一枚「開始」按鈕,背后錯綜復雜的跨鏈齒輪便悄悄運轉,把多條鏈上的流動性與策略打包成收益蛋,從出貨口滾到你手里?—?— 全程不用懂錢包、不用切換網絡,只管收錢。(前提注意風險)
四、驅動鏈上資產:Cycle Network 在穩定幣與 RWA 中價值定位
4.1 為何穩定幣與 RWA 成為全球焦點
· 避險與流動性需求:全球宏觀波動加劇,法幣通脹與資本管制使市場對 USD 計價、鏈上實時清算的資產產生剛需,據 Coingecko 最新數據,穩定幣流通市值已突破 250 B 美元。
· 資產數字化加速:監管沙盒與鏈上結算試點不斷落地,房地產、應收賬款、國債等 Real-World Assets 被視為區塊鏈落地最具確定性的賽道。
· 成本與透明度優勢:鏈上轉移與結算平均手續費低于傳統跨境系統一個數量級,可編程性又為審計與合規提供即時可驗證的底層數據。
4.2 Cycle 的多鏈結算機制如何成為穩定幣和 RWA 的基礎設施?
4.3 從以往的“邊緣實驗”到具體應用場景
多鏈穩定幣清算網關:發行方可在 Chain A 鑄造 USDC, 通過 Cycle 結算層將同額資產無橋映射至 Chain B,零滑點完成商戶收款。對用戶而言,支付路徑與傳統卡支付無異。
RWA 二級市場撮合:假設 Tokenized 國債在 OP Stack 鏈發行,機構做市商可在 Berachain 側倉位管理、在 Arbitrum 側報價,底層凈額結算由 Cycle 聚合完成,規避了橋接延遲導致的價差風險。
跨境工資 / 供應鏈結算:企業在 LATAM 以穩定幣發薪,供應商在 SEA 即時兌付本地法幣,通過 Cycle 自動路徑優化與批量凈額,相比傳統 SWIFT 可節省 50 %+ 手續費與 1–2 個工作日到賬時間。
4.4 Cycle 對賽道的長期影響
成本曲線下移:多鏈發行與結算的邊際成本趨近零,RWA 的發行門檻被顯著降低。
流動性深度提升:統一的流動性路由減少碎片化,穩定幣與 RWA 可在更多鏈上充當抵押物或支付媒介。
合規橋梁完善:標準化 API 與可驗證狀態證明,為審計機構和監管方提供實時數據接口,加速合規框架的成型。
五、增長杠桿與生態飛輪:Cycle 的商業透視
5.1 量化機會:從「小眾 DeFi」到「萬億美元真資產」
· DeFi 用戶基數:據 DeFiLlama 2025 年數據,全網鏈上活躍錢包僅不足 20 M;若多鏈門檻被徹底抹平,參考移動支付從早期試水到普及的滲透曲線,五年指數級擴張到 100 M?—?150 M 并不夸張;
· 穩定幣市場:最新總市值已超 USD 250 B;若全球跨境支付年規模 USD 150 T(McKinsey,2024),哪怕 1% 遷移上鏈,對結算網絡就是 USD 1.5 T 的可清算流水;
· RWA 潛力:BCG 報告預計 2030 年鏈上真資產規模可達 USD 16 T;這些資產需要安全、低摩擦的跨鏈流動層。
5.2 收益結構:多源現金流而非單點博弈
C 端:如 Golden Goose 已在 2025 年前兩季度創造超過 20 萬美元的內購與策略分成;隨著每日活躍和復投率持續提升,這條曲線增長最迅猛;
B 端:Cycle SDK 采用訂閱 + 成交抽傭的混合模式;一旦更多 DApp 把結算交給 Cycle,SDK 費與企業定制服務會帶來可預測的年費收入;
基礎設施:Rollin / Rollout 鏈間結算費起步雖低,但隨著 20 + 鏈同時接入、日跨鏈量提高到千萬甚至億美元級,其“基建抽稅”將成為最穩健的現金流。
要點:收入端呈 C 端消費(快錢)+ B 端訂閱(穩錢)+ 基礎設施抽稅(長尾) 三層遞進,避免依賴單一爆款或空投炒作。
5.3 用戶漏斗:讓 Web2 自然流向鏈上
Cycle 并不是“又一個跨鏈橋”,而是把跨鏈橋的邏輯做成看不見的公共底座,這使其天然成為了疊加流量入口的杠桿。
當推廣側先通過 TikTok 與 X 視頻實現曝光,再用“零錢包安裝”的登陸頁把觀眾引導進站。其后,一鍵綁定與法幣直充讓客完成賬戶激活;漏斗每一級都建立了可量化 KPI,使營銷預算與產品優化能精確迭代,而非靠空投博眼球。
當新的流動性通過 Rollin / Rollout 匯入 Cycle,不僅直接貢獻手續費,也令 C 端產品的策略容量與收益率上升;更高收益又吸引更多 C 端用戶與資金,推動流動性繼續擴大。與此同時,收益示范會吸引開發者采用 Cycle SDK,在 DEX、借貸、鏈游、支付網關等場景里復用同一結算層?—?— 開發者越多,資金周轉率越高,手續費越低,飛輪轉得越快。
六、Liquidity Hub?—?— 把流動性注入底層結算層
Cycle Network 宣布將在本周上線 Cycle Liquidity Hub 公測,向任何持有 USDC 或 USDT 的用戶開放底層流動性池。與傳統流動性挖礦將資金鎖定在單一協議中不同,Liquidity Hub 中的資金將直接注入 Cycle 的多鏈結算緩沖區,用作 Rollin / Rollout 的實時清算備付金。
截至 6 月中旬,Cycle 主網已通過 Symbiotic 的共享安全機制獲得超過 400M 美元TVL的資金保護,穩居 Symbiotic 網絡前三,成為其重質押體系下最核心的多鏈結算網絡之一。這意味著,Cycle 所承載的多鏈流動性與結算操作,正運行在一個由真實資產支持的高安全性基礎上。
Cycle 的用戶,不只是參與者,更是結算網絡的共建者:你的穩定幣不僅追求收益,還在為多鏈清算體系提供深層流動性,直接增強所有 DApp 的資金效率與安全冗余。
結語:邁向 Web 3 大眾時代的「關鍵一環」
從撥號時代邁入移動互聯,從支票清算躍升到秒級支付,每一次基礎設施的重構,都是一次價值傳輸范式的升級。而在 Web3 的世界中,真正的“普及風暴”從不誕生于單一協議或熱點敘事,而源自底層信任與體驗的共同演進。
Cycle Network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節點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答案:以鏈抽象重塑交互范式,用統一結算打破流動性壁壘,在“任何資產、任何鏈、一次點擊”的愿景之上,構建一個無需橋梁的多鏈清算網絡?—?— 讓鏈上的價值流動,不再是一場技術豪賭,而是一種日常生活。
當穩定幣與 RWA 成為鏈上資產的主力軍,當新一代用戶通過游戲、內容、支付無感接入 Web3,Cycle 不僅提供路徑,更是成為信任在多鏈之間自由穿梭的高速通道。
未來的 Web3 應用,不會再問“在哪條鏈上”,而是像我們今天用電、用網一樣,習慣于“它就在那里”。而那條隱形卻強大的價值通路,很可能,就叫 Cycle。鏈上的云原生時代已經拉開了序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