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在國外完成學業的張瑜短暫回國,但心情最為激動的,卻是她的丈夫張建亞。他緊緊拉著張瑜的手,生怕一松開她就會走掉。
可幾天之后,張瑜還是一臉決然地飛回美國,她留給張建亞的,只是一張離婚協議。張建亞笑容苦澀,提筆在上面寫下一行字:
“一別兩寬,祝你我都比劇本活得精彩。”
但人生如戲,世事難料,如今三十多年過去,張建亞和張瑜的故事卻并沒有結束,張建亞用他心中難以釋懷的愛,
為這段感情譜寫出了新的篇章。
01
張建亞1951年出生于福建,他的父親是一名科學家,母親也是知識分子,因為父母的工作緣由,張建亞兩歲就來到上海生活,
這里算是他的第二故鄉。
受家庭影響,張建亞從小博聞強記,是一個才子。但可惜的是,他中學畢業后沒趕上好時候,上大學的夢想破滅,
只能進入上海市靜安區房地局成為了一名公職人員。
雖然捧上了令很多人都羨慕的鐵飯碗,但張建亞自己并不開心,因為相較于體制內枯燥無聊的工作,他更想成為一名演員。
那時候,張建亞白天坐辦公室,晚上到工人文化宮演話劇。
很多同事都不敢相信,白天還斯斯文文,書卷氣十足的張建亞,一到晚上就像換了一個人,
又哭又笑,又蹦又跳,完全沉浸在舞臺上無法自拔。
工作幾年后,張建亞先后兩次獲得讀大學的機會,單位領導還特意把名額留給他,可他卻選擇了拒絕,
在他心里,沒有什么能比表演更加重要。
因為這些事,張建亞成為了同事和父母眼中的戲瘋子,放著大好前程不要,非要當演員。
1975年,上海電影制片廠的導演舒適,在無意之中聽說了張建亞的事,還特意趕到文化館看他演出,
演出完后,舒適也覺得張建亞是塊搞文藝的料,便把他借調到了上影廠的演員劇團。
在那個年代,銀幕上最流行的是像郭凱敏這樣的帥氣小生,張建亞在形象上不占優勢,
屬于電影廠的邊緣人物。
能和張瑜結緣,還要靠郭凱敏的介紹。
1978年,已經憑借《春苗》《第二個春天》《青春》《連心壩》等影片嶄露頭角的張瑜,突然意識到自己的短板,
那就是沒有上過專業的表演學校,在表演上還有很多不足。
當她聽說前輩焦晃家里有很多關于表演的書籍后,便有了借書的想法,可是她跟焦晃并不熟悉。
這時候,既是同事又是好友的郭凱敏便給她出了一個主意,帶著她到張建亞家里求助。
因為在當時,張建亞是為數不多的,能從焦晃家里借出書的演員之一。
那時張瑜只有21歲,少女的嬌憨還沒有完全褪去,她的率真優雅,一下就征服了張建亞的內心。從焦晃家里出來后,
張建亞還很貼心的親自送張瑜回去。
熟悉之后,張瑜也發現,張建亞雖然名氣不大,但卻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
他不僅多才多藝,而且很有創作才能,劇團里的很多快板、小品都是他寫的。
可是張瑜一心撲在事業上,并沒有發現張建亞對自己的心意,而張建亞也難以啟齒,因為張瑜是上影廠的正式演員,還是重點栽培對象,
而他只是借調來的,沒有正式編制,總覺得在張瑜面前矮一頭。
02
這一年夏天,張建亞的心情格外煩躁,他百無聊賴地翻看著報紙,突然藏在中縫里的一則消息吸引了他的注意,
北京電影學院開始招生了。
張建亞的心思瞬間活絡起來,心想是不是將來上了大學,就可以打開事業上的僵局,就可以追上張瑜的腳步?
但可惜的是,這一年張建亞已經27歲,超過了表演系的招生年齡,無奈之下,他只能改報導演系,并且從一千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
和張藝謀、陳凱歌等人成為了同學。
放寒假的時候,張建亞回上海過年,他現在也是一名大學生了,終于有勇氣向張瑜表白,可不出意外的,
正處在事業上升期的張瑜拒絕了他,從始至終,她都是把張建亞當朋友。
張建亞并沒有放棄,開始不斷地給張瑜寫信,有時是他在大學里的所見所聞,有時是看完張瑜主演的電影后的觀后感,
但張瑜收到這些書信后,只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回復,大多時候是不寫回信的。
可即便這樣,張建亞也依然堅持。
1980年,張瑜憑借電影《廬山戀》火遍大江南北,還在北京電影學院讀書的張建亞也寫信祝賀,由衷為張瑜感到高興,
張瑜也很興奮,在回信中和張建亞相互勉勵。
但成名之后,張瑜也多了很多煩惱,不管她走到哪里,都會被影迷圍堵,在生活上造成很多不便,
她向張建亞抱怨的時候,張建亞總會耐心開導她,并且給她出謀劃策。
漸漸地,張瑜對張建亞的態度有所改觀,所有人都把她當電影明星捧,讓她壓力陡增,身心俱疲,
只有張建亞還把她當小女孩寵愛,告訴她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開心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1982年,張建亞大學畢業,回到上影廠擔任導演助理,在事業上依然和張瑜差著一大截,但兩人的感情卻越來越好。
兩年之后,張建亞終于抱得美人歸,在上海和張瑜舉行了婚禮。消息傳出后,很多影迷為張瑜感到不值,
因為在他們心中,郭凱敏和張瑜才是一對。
《廬山戀》之后,張瑜片約不斷,每天早出晚歸,不是在拍戲就是在拍戲的路上,很少有空閑的時候。
張建亞的事業才剛剛起步,空閑時間很多,于是他每天負責接送張瑜,照顧張瑜的飲食起居,
所以不管外界怎么說,張瑜始終覺得張建亞挺好,是一個負責任的好男人。
可就在這個時候,張瑜卻想到了出國。
03
1985年,北京電影學院舉辦了一個明星進修班,深感自己能力不足的張瑜也想要報考。北京電影學院的院長謝飛得知后,便以開玩笑的口吻對張瑜說:
“像你這么出名的明星,誰敢教你?你應該去美國好萊塢發展。”
誰知道就是這句玩笑話,就像一株藤蔓,在張瑜心底快速蔓延。
她雖然名氣很大,但拿得也是固定工資,不僅得到的實質性的好處很少,而且更多的時候都是被盛名所累。
張瑜內心也有些疲憊,突然覺得,換一個環境,出國留學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當張瑜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張建亞極力反對,一方面他不希望張瑜就這樣放棄自己的事業,另一方面,他也不舍得兩人才剛結婚一年就分開。
可是張瑜也是一個執著的人,一旦決定的事情就很難改變,即便這個人是張建亞也不行。臨走之前,張瑜細心安慰張建亞,并且給出自己的承諾:
“你等我,等我學成就回來。”
看著張瑜堅定的目光,張建亞千言萬語到了嘴邊又收了回去,最終只能親自把張瑜送到機場,并且叮囑她照顧好自己。
兩人都沒有料到,張瑜這一走就是八年,不僅演員事業沒了,就連家也沒了。
初到美國,張瑜身上僅有幾十美金,為了生活,她同時在兩個家庭做中文家教,每天騎一輛自行車,不管刮風下雨,
頻繁往返于住所、學校、學生家。
晚上回到租來的地下室,張瑜倒頭就睡,第二天還要面對完全聽不懂的課程。
有一次,張瑜放在錢包里的10美元被偷了,這是她所有的錢,為此,她一個人在大街上哭,路過的外國人紛紛駐足,
不知道這個中國女人怎么了。
因為這件事,張瑜足足餓了兩天,直到第三天拿到做家教的報酬,她才吃了一頓飽飯。
唯一讓張瑜感到慰藉的,就是丈夫張建亞對她的關心。
打不起跨洋電話,張建亞就不斷寫信,沒有什么固定頻次,只要一有時間就寫。
過春節的時候,張瑜病倒了,她發著高燒,一個人躺在出租屋內,她心里忍不住想:
“如果我就這樣走了,恐怕沒人會知道吧。”
她把這件事寫進了信里,張建亞知道后心急如焚,一連好幾封書信,寫得全部都是照顧好自己。
1987年,張建亞隨團到美國參加電影展,終于見到了分別兩年的張瑜,兩人緊密相擁,訴說著近八百個日夜的思念。
張瑜也舍不得和張建亞分開,于是她勸說張建亞,跟她一起留在美國發展。可是張建亞已經36歲,到了這個年齡,留在國內才是最好的選擇。
張瑜很天真,也很自信,認為長時間的兩地分居也不能影響他們兩人的感情。
可事與愿違,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兩人來往的書信中,互訴思念,卿卿我我的話少了,以至于到了最后無話可說,
只能在事業上相互鼓勵,叮囑對方照顧好身體。
隨著信中的內容越來越干巴,張瑜的內心也動搖起來,對兩人的感情產生了質疑。
04
1991年,張瑜完成學業后,短暫回到了國內,和丈夫張建亞團聚。再次相見,兩人之間已經沒有了激情。
張瑜說服不了張建亞去美國,張建亞也說服不了張瑜回國,此時的張瑜雄心萬丈,一心想要嘗試進入好萊塢發展。
兩人誰也說服不了誰,于是張瑜在返回美國的時候,果斷向張建亞提出了離婚,理由是兩人之間已經沒有愛了,
他們就像熟悉的陌生人。
張建亞不同意,并且極力勸阻,他對張瑜的愛并沒有消失,只是長達六年的跨國婚姻,讓兩人暫時失去了共同語言。
他希望張瑜能夠在這件事上慎重,給彼此一個緩沖期,不要草率做決定。
但很顯然,此時的張瑜已經管不了這么多,她固執己見,張建亞也只能在離婚協議上簽字。
離婚之后,張建亞始終惦念著張瑜,為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張建亞把所有精力放在事業上,很快就拍出了經典喜劇電影《三毛從軍記》。
憑借這部電影,張建亞獲得中國童牛獎,還提名金雞獎最佳導演,在第五代導演中有了一席之地。
相比大器晚成的張建亞,張瑜的事業則高開低走,她在美國頻頻碰壁,終于意識到想進好萊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失去婚姻后,張瑜的自信也消失了不少,有朋友邀請她回國發展,可她卻拉不下臉面,
生怕別人說她是在美國混不下去了,才不得不回國。
此時的張瑜,已經陷入兩難境地。
讓張瑜感動的是,就在她最難的時候,前夫張建亞向她發出邀請,請她主演自己的電影《王先生之欲火焚身》,并且鼓勵她說:
“張瑜,回來吧,你的家人朋友,你的影迷,都在等你,不要想那么多,自己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聽到熟悉的話語,在外漂泊了八年的張瑜終于支撐不住了,再也無法遏制對故鄉的眷戀,于是她含淚答應。
張瑜回國那天,張建亞也去接機了,他西裝革履,手里還拿著一枝玫瑰。明眼的人都可以看出,
他依然深愛著張瑜,想要和張瑜破鏡重圓。
只可惜,張瑜并不這么想。
在拍攝期間,兩人配合默契,張建亞多次暗示張瑜,可張瑜卻選擇視而不見。看到這個場景,張建亞終于死心,
看來張瑜已經徹底走出這段婚姻,再沒有復合的可能。
雖然做不成夫妻了,但情誼還在,已經是著名導演的張建亞鼓勵張瑜,她在國外學了那么多年的電影電視制作,不應該就此埋沒,
她應該重新出發。
在張建亞的幫助和鼓勵下,張瑜開始向制片人和導演轉型,經過幾次失敗后,她終于拍出《電影有耳》《太陽火》等具有影響力的影片,
后來,張瑜還成立了自己的影視公司,成為了一名女強人。
2000年,在兩人離婚9年之后,張建亞也終于走出過去,和一個圈外人結婚了,不久之后就有了孩子。
這一年,張建亞已經49歲,人生過去一半才想開。
張瑜雖然沒有出現在張建亞的婚禮上,但她也大大方方送上了自己的祝福,張建亞也坦然接受,
他還把自己的妻子介紹給張瑜認識。
張瑜事業繁忙,偶爾回到上海,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張建亞和他的妻子,參加他們的家庭聚餐,
兩人的關系,更像是久別重逢的親人。
但讓人遺憾的是,張瑜在離婚后一直單身。她并不是一個不婚主義者,只是在離開張建亞后,再也找不到那種心動的感覺了。
對于這件事,張建亞既為張瑜感到遺憾,又為她感到擔心,他就像一個大哥一樣,默默關注著張瑜,擔心著她的未來。
現在,張建亞步入老年,孩子也已經長大成人,生活愜意的他,最近幾年經常在一些影視劇中客串,
彌補年輕時一心想當演員的遺憾。
但是,有些遺憾是永遠無法彌補的,就比如張瑜,他對張瑜的感情,也早已超越愛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