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尾
|司徒夜
27年前,陳佩斯在最當紅之際離開春晚,就此在主流平臺銷聲匿跡。
27年后,他帶著打磨十年的《戲臺》重返影院,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反擊戰”。
《戲臺》如今還未正式上映,點映票房已經即將突破6000W。
評分更是高達9.6分。
要知道,姜文那部集結了各路明星大咖的《你行!你上!》。
上映6天,票房也不過7000多W,評分更是僅有6.7。
按照目前這個趨勢,陳佩斯的這部《戲臺》說不定會成為這個夏天最大的黑馬。
從青絲,到白發;
從陳小二,到陳老爺子;
從“銷聲匿跡”,到再創輝煌。
有觀眾說,這是他的“命定之路”,也有觀眾說,這是他踩中了“時代風口”。
但在我看來,陳佩斯之所以能迎來“絕地”最強反擊,是因為他踩中了中國文化3個隱形規則。
有氣節
王朔曾經說過:
“如果一個人水平挺高,混得卻一般,大概率是因為人品不錯。”
這句話聽上去心酸,卻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今社會的“病態現象”。
而這種現象,在娛樂圈這樣紙醉金迷的地方,顯然更加肆虐。
陳佩斯就是真實寫照。
1984年,陳佩斯首登春晚,靠著一碗面條火遍大江南北。
此后,他在春晚舞臺上演了一年又一年,成為了觀眾心中必不可少的“新年搭子”。
然而,1998年,在拿下了“最受觀眾喜愛獎”之后,陳佩斯卻突然離開了春晚。
沒有征兆,沒有解釋,就這么悄無聲息地消失了。
直到很多年后,他才在采訪中講出了真相:
“在那里工作的,都是爺。”
這個“那里”,自然指的就是春晚。
陳佩斯在春晚表演多年,每一次上臺前,他都會花上大半年的時間打磨作品。
我們在臺上看到的酣暢淋漓的幾分鐘,可能是他臺下無數個日日夜夜。
也因此,他對自己的作品和表演充滿了自信與敬畏。
但“那里”的“爺”們,并不懂陳佩斯的感受。
或者說,他們也根本不想懂。
他們有自己的生態系統和生存法則,每個人都是自視甚高的“老大”。
陳佩斯的作品,在他們眼里,只是個任人揉圓搓扁的東西。
對于有些人來說,只要能名利雙收,這點小細節可能根本無足掛齒。
但陳佩斯不一樣。
他是個有氣節,有堅持的人。
作品不被尊重,于他而言無異于當眾被打臉。
所以為了那一口氣,他甘愿放下一切,自行離開。
中國文化自古就講究“氣節”。
從自刎烏江的項羽,到“留取丹心”的文天祥。
有氣節的歷史人物,總是會被后人冠以“英豪”之名。
所以正是陳佩斯的這股氣節,擊中了中國觀眾根植內心深處的文化基因。
陳佩斯在宣傳《戲臺》時,有一位觀眾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人,氣節得在。”
這一句話,讓臺上的陳佩斯紅了眼眶,也讓臺下的觀眾響起了熱烈掌聲。
無論多少年過去,無論觀眾換了多少批,大家都始終記得:
他是個有氣節的人。
夠執著
“不瘋魔,不成活。”
當年《霸王別姬》里張國榮的這句臺詞,不知道震撼了多少觀眾。
不管是戲里程蝶衣的執拗,還是戲外張國榮的決絕。
都將這句話詮釋到了極致。
他們的那種執著,或許瘋狂。
但在某種程度上,卻與中華文化中的“工匠精神”不謀而合。
陳佩斯也是有“工匠精神”的人。
他在生活中不修邊幅,一件毛衣起了球能當作沒看見繼續穿。
但對待作品,他卻完全換了一個人。
細節要一糾再糾,臺詞要一練再練。
拍攝《戲臺》時,有一個陳佩斯祭拜祖師爺的鏡頭。
為了找到合適的角度和光影,他在地上不斷調整位置。
一邊調整,一邊詢問攝像機前的工作人員:
“位置是不是遠了?”
“好還是不好?”
問了兩次,得到的回答都是“還可以”。
要換一般人聽到“還可以”,估計就滿意起身了。
但陳佩斯的反應卻是:
“那就是有問題啊。”
擇一事,終一生。
在陳佩斯的詞典里,從來沒有“還可以”這個詞。
不管是以前春晚舞臺上的他,還是現在電影屏幕里的他。
對戲的那份“執著”從來沒有變過。
懂感恩
“知恩圖報,善莫大焉。”
從這句自古流傳下來的俗語中就能知道:
在中國文化中,“感恩”這個詞的含金量有多高了。
而顯然,陳佩斯是個十分懂得感恩的演員。
當年陳佩斯能在春晚上大放異彩,除了他本身的硬實力之外,離不開搭檔朱時茂的“輔助”。
單看他們的小品,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陳佩斯才是“核心”。
但事實上,如果沒有朱時茂,他們那些“戲”很難唱起來。
陳佩斯深諳此理。
所以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他都對朱時茂有著發自內心的喜愛和尊重。
朱時茂同樣如此。
正因為這樣,他們兩人才能保持幾十年的友誼;
也正因為這樣,觀眾才會這么多年仍對他們念念不忘。
而最讓人感動的,是陳佩斯多年不變的,對觀眾的“感恩之心”。
當年演小品時,他被問到如果觀眾不笑怎么辦。
他回答:
“那是我沒本事,我回去繼續練去。”
如今拍電影,他偶爾出錯一次,依舊自責不已:
“我不能對不起觀眾。”
電影宣傳時,有觀眾對他說:
“我們欠你一張電影票。”
聽到這話,他沒有自得,而是連連擺手:
“是我欠大家一場電影。”
如今的娛樂圈,像陳佩斯這樣尊重觀眾的演員,真的不多了。
也正因此,才顯得他的存在,更加可貴。
結語
從話劇,到電影;
從找不到投資人,到被迫延遲上映。
《戲臺》這一路走來,可謂是磨難重重。
但好在,陳佩斯堅持了下來。
觀眾,也終于等到了和他在電影院見面的一天。
好戲不怕晚。
大家會去電影院支持這出“晚”了27年的戲嗎?
部分參考資料:
1.陳佩斯心酸談《戲臺》曾屢換投資人:投資方不相信年輕觀眾會想看一個71歲的老頭當主演.魯中晨報
2.《戲臺》導演陳佩斯為延映致歉.千龍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