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聽過一句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那時候我還天真,以為人只要三歲不哭,七歲能寫字,長大就穩了。結果活到現在才發現,真正能把一個家庭攪成鍋粥的,不是婚姻、不是房貸,而是——你家那位正在念初二的中間選手。
他不是學霸,也不是學渣,但他有一種獨特的氣質:誰也不服,尤其不服你。他既不打算翻天,也懶得安心學習,唯一堅持的信仰就是不按你說的來。
你給他報個補習班,他冷笑一聲,說你花錢買心理壓力;你給他講道理,他跟你打起辯論賽;你找老師聊情況,他在一旁發出“我無所謂”的冷漠氣場,整得像個社會觀察員。
初中,尤其是初二,像極了人生路上的那段“逆行高速”——你前腳剛覺得方向盤握穩了,后腳就被一腳油門甩到外太空。
而更悲催的是,很多家長還沒來得及搞明白啥叫“青春期”,就已經走進了“氣血上涌期”。
一、初二的孩子不是變壞,是認清你沒那么強
孩子叛逆不是為了挑戰你,是他終于發現你也不過是個“普通人”,甚至可能是個不如老師聰明的普通人。
你讓他好好學習,他反問一句:“你當年學得好嗎?”
你說社會很殘酷,他冷笑回擊:“那你混得也不咋地。”
你試圖用權威壓他,他卻掏出手機調出一個B站up主的視頻,順手一個“懂不懂教育的本質?”直接給你打了個措手不及。
不是他不聽話,而是他突然懂了話背后的虛偽。
我初中的時候,數學老師是全校有名的“毒舌姐”,連校長都要繞著走。有次我沒寫作業被罵,我媽剛好來開家長會,老師在講臺上吼我:“你是不是沒腦子啊!”
我媽臉一下子拉下來,回去氣到不行,說要去舉報老師。
我當時熱血沸騰,以為終于有人替我出頭。
結果她進辦公室不到兩分鐘,回來直接改口:“老師說你平時上課也不認真,是你不爭氣。”
我徹底明白了,所謂“保護你”,只在你爭氣的前提下成立。
再講一個更逆天的。
隔壁班有個哥們,爸媽都是公務員,從小對他期待極高。
初二期中考炸了,他爸當著全家人把試卷拍在桌上,說:“這種分數你不覺得丟人?”他憋紅了臉,說:“你中考多少分?”他爸被問住了,臉一紅:“那時候題難。”
結果這哥們,當天晚上把中考試題翻出來,第二天一早扔在他爸桌上:“你做做看。”據說后來他們家三天不說話,第四天爸媽開始給他找心理咨詢師。
所以有時候孩子的“叛逆”,只是他們忽然發現,原來所謂的“權威”,也不過如此。
二、初中家長不是怕輸,是接受不了孩子的“普通”
小學的時候,大家都在“快樂成長”,誰的娃都會被夸“有潛力”。
可一到初中,潛力開始變現——有的變成了優等生,有的變成了“睡覺王”。
家長最怕的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比不過別人”。而最不能接受的,是孩子比不過別人還不著急。
小學的時候你還能靠雞娃補習雞血維穩家庭秩序,現在你喊破喉嚨,他戴著耳機聽Jay Chou,順手回你一句“你那套不行”。
有個阿姨在家長群發瘋,罵老師不負責任,說孩子原來數學九十多,現在才五十。老師憋不住,問她:“那你家孩子有沒有主動問過問題?”她立馬回:“不是你該主動教會他嗎?”
后來據說老師沉默十秒,只回了四個字:“尊重教育規律。”
她當場退群,說:“老師不作為。”
后來孩子進了職高,她天天發朋友圈:“技校也有春天。”
瞧瞧這人設,崩得毫無防備。
還有個魔幻故事。
某爸堅持孩子必須上四星高中,結果孩子數學穩定不及格。
他咬牙堅持:“我高中是自己啃過來的。”結果孩子冷冷一笑:“你是啃,我是吞不下。”后來這位爸爸請了家教,學霸出身,講兩次課就拒絕再來了,說:
“孩子不聽講還懟我,我怕我動手。”
所以真正讓家長心碎的,不是孩子不行,而是孩子已經不再配合你,假裝他們自己“還行”。
三、老師最難教的就是初中
老師也是人,不是圣人。
他們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初中老師面臨的,是“一半在地獄,一半在天堂”的班級生態。
你講慢了,學霸開始嫌棄;你講快了,學渣直接掛機。你想兼顧,結果誰都不滿意——這是初中老師的“帶薪受氣套餐”。
更慘的是,家長動不動“投訴”,孩子動不動“抬杠”,領導動不動“談話”,你說老師圖啥?
某初二班主任,帶了三屆學生。第一屆自己上課,第二屆被家長舉報上得太難,改成主講同步直播;第三屆家長說直播太敷衍,要求線下補課。
她當場遞了辭職信,轉身去當了保險銷售員。
三個月后開保時捷來學校門口接閨女,學生紛紛感嘆:原來,我們才是她人生最大的絆腳石啊。
還有位數學老師,講課講得飛起,學生集體懵逼。
有個男孩課后追著他問:“老師你為什么不講慢點?”老師笑了笑說:“上課聽懂的學生比你多。”
男孩冷笑:“你怎么知道?他們都不說話。”老師瞬間沉默,開始懷疑人生。
優等生需要“提速”,后進生渴望“慢進”,老師的選擇只有兩個字:賠本。
那么,如何破局這場“初中戰役”?
別想用“打壓”、“恐嚇”或者“灌雞湯”去贏下這場戰斗。初中孩子最不缺的,就是對虛偽的免疫力。
最有效的方式反而是承認問題的復雜性,允許成長的多樣性,降低過高的期待值,拉長視角看未來。
與其天天圍著考試分數打轉,不如想辦法幫孩子找到點能讓他“自主出力”的事情。哪怕是他想拍視頻、剪片、修電腦,先讓他嘗點“能力變現”的甜頭,比天天對著課本干吼有效得多。
老師那邊,就別老盯著他們“講得快不快”“是不是關注我家娃”,你去講三遍函數試試?他們在兩極分化的戰場上,已經是“邊打仗邊救人”的狀態,別把他們當敵人,能合作別對抗。
說白了,初中就像個“認清現實”的關卡。孩子要接受自己未必是學霸,家長要接受孩子也許不考清華,老師要接受不是每個人都能被你點石成金。
三方誰都別做夢,把精力花在“如何搞懂彼此”上,總好過互相指責“你怎么變這樣”。
至于能不能改變命運?
別著急問結局——初中不過是個章節,未來才是整本小說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