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品詩,看電影
悟人生
我是威評書影史
01
《雜感》
唐·鮑防
漢家海內承平久,萬國戎王皆稽首。
萬馬常銜苜蓿花,胡人歲獻葡萄酒。
五月荔枝初破顏,朝離象郡夕函關。
雁飛不到桂陽嶺,馬走先過林邑山。
甘泉御果垂仙閣,日暮無人香自落。
遠物皆重近皆輕,雞雖有德不如鶴。
最近荔枝比較火!很多人都在為楊貴妃吃的荔枝是源自四川還是嶺南而爭論不休。
其實唐朝詩人的詩詞中早已經有答案。
然而,這場跨越千年的荔枝之爭,恰恰折射出中華文明的有趣特質——人們總是執著于為美好事物尋找文化根源。當杜牧寫下"一騎紅塵妃子笑"時,他或許未曾想到,這串嶺南佳果會成為后世考據的熱點。
細讀唐詩會發現,詩人們早已用生花妙筆給出了線索。杜甫在《解悶》中寫道:"先帝貴妃今寂寞,荔枝還復入長安",點明了荔枝的進貢路線;白居易更在《荔枝圖序》里詳細記載:"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這種對保鮮的苛刻要求,暗示了嶺南到長安的"荔枝道"確實存在。
有趣的是,這場爭論本身比結論更有價值。就像蘇軾在《惠州一絕》中吟詠的"日啖荔枝三百顆",重要的不是產地,而是這種水果承載的文化記憶。從楊貴妃的冰肌玉骨,到蘇軾的曠達瀟灑,荔枝串起的不僅是時空,更是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永恒向往。
如今高鐵朝發夕至,荔枝不再需要快馬加鞭。但當剝開絳紅果殼時,依然能嘗到歷史的清甜——那是文明在歲月長河中沉淀的滋味,比任何考據結論都更值得細細品味。
02
唐朝詩人鮑防,生在盛唐由盛極衰的時期,他看到萬國來朝,看到的卻是背后的艱辛,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雜感》,表達了心中的那一份感慨。
長安城的暮鼓聲里,鮑防獨坐朱雀大街的酒肆。窗外胡商牽著駱駝緩緩走過,駝鈴在夕陽中蕩出細碎的金光。他忽然想起三日前在鴻臚寺見到的場景——林邑使臣跪獻象牙時,袖口露出的鞭痕還未結痂。
酒肆老板娘端來新釀的蒲桃(葡萄)酒,琉璃盞中沉淀著細碎的星光。這西域美酒本該佐以琵琶急管,此刻卻讓他喉頭泛起苦澀。鄰座胡姬正在用銀刀剖開荔枝,絳紗羅袖沾了汁水,像極了嶺南驛卒昨夜送來的加急文書上暈開的血漬。
更漏滴到三更時,南市傳來象鳴。鮑防推開雕窗,看見暹羅進貢的白象正在啃食宮墻邊的苜蓿。月光下,大象脊背的勒痕宛如地圖上曲折的漕運路線。他忽然明白為何總在御賜的櫻桃宴上,看見西域使者偷偷將果核藏進貼身的羊皮袋——那些飽滿的果實里,包裹著多少驛馬倒斃在劍南道的魂魄。
晨鐘響起時,一隊龜茲樂工踏著露水經過。他們的箜篌上纏著嶺南產的朱絲,弦尾卻系著漠北鷹羽。鮑防蘸著酒液在案上寫:"豈知灌園翁,朝夕望九州。"墨跡未干,就被胡旋舞娘翩躚的裙裾拂散,化作飛過含元殿的一行秋雁。
03
萬馬常銜苜?;?,胡人歲獻葡萄酒。五月荔枝初破顏,朝離象郡夕函關。雁飛不到桂陽嶺,馬走先過林邑山。鮑防作為禮部侍郎,見到了太多盛唐繁華背后的辛酸。在盛世表象下,是諸多掙扎和努力。
他站在長安城樓上,望著遠處絡繹不絕的駝隊。那些來自西域的商人,臉上刻滿風霜,卻仍帶著對中原繁華的向往。鮑防不禁想起昨日在禮部接待的吐蕃使團,那些高原貴族捧著雪域珍寶時,眼中閃爍的不僅是敬畏,更有難以掩飾的野心。
宮墻內的牡丹開得正艷,可他知道,這些嬌貴的花朵需要數十花匠日夜照料。就像此刻正在大明宮排練的《霓裳羽衣曲》,三百樂工已連續操練半月,只為在千秋節上呈現完美的半個時辰。最優秀的舞姬云娘,昨日練舞至子時,今晨又被發現偷偷用浸了藥汁的綢帶纏住腫脹的腳踝。
城南的釀酒作坊傳來陣陣酒香,可鮑防清楚記得,去年冬天為趕制貢酒,三個釀酒師傅在蒸汽氤氳的窖洞里咳血而亡。他們的家人只得到兩匹絹布的撫恤,而同樣的絹布,此刻正被波斯商人以百倍價格販往拂菻。
暮鼓聲中,一隊羽林衛押解著流民經過。那些面黃肌瘦的百姓,據說來自黃河決口的鄭州。鮑防突然意識到,自己昨日批閱的祥瑞奏章里,就有鄭州刺史進獻的"黃河清濁分流"圖。他握緊了袖中的象牙笏板,這柄先帝御賜的器物,此刻竟硌得掌心生疼。
遠處傳來胡姬銀鈴般的笑聲,酒肆門口的燈籠次第亮起,將西市照得如同白晝。鮑防整了整緋色官袍,今晚還要赴安西都護府的接風宴。他知道,宴會上那盤價值千金的駝峰炙,需要三十匹快馬接力傳送,而最后一位驛卒倒斃在長安城外十里亭時,懷里還緊緊護著已經冷透的食盒。
04
鮑防這首《雜感》感慨詩,撥開迷霧,人生需要看清自己。
這首詩如一柄利劍,劈開了人生的重重迷霧。然而,看清自己之后,又當如何?
看清自己不是終點,而是起點。當迷霧散去,赤裸裸的真相往往令人戰栗。有人發現自己不過是蕓蕓眾生中微不足道的一粒塵埃;有人驚覺半生追逐的,竟是他人強加的幻影;更有人直面內心深處的陰暗與怯懦,羞愧難當。這種清醒的痛苦,遠比渾噩的幸福更為珍貴。
看清自己需要勇氣,而接納真實的自己更需要智慧。常陷入一個悖論:既渴望看清自己,又害怕面對那個不完美的本相。于是人們發明了無數逃避的方式——用忙碌麻痹思考,用娛樂填補空虛,用物質堆砌自信。殊不知,這些不過是給迷霧又添了一層紗幔。
在古希臘德爾斐神廟的門楣上,鐫刻著"認識你自己"的箴言。千百年來,這句話指引著無數尋求智慧的靈魂。看清自己不是靜態的頓悟,而是動態的修行。每一次對自我的審視,都是靈魂的淬煉;每一次誠實的自省,都是生命的成長。
迷霧之外,是更為廣闊的天空。當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局限與可能,便能以更從容的姿態擁抱生活。不必做他人眼中的完人,只需成為真實的自己——這或許就是鮑防《雜感》留給后人最深刻的啟示。
-作者-
威評書影史,自評自說自開懷,更多詩評、書評、影評,給您不一樣的感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