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美國經濟分析局公布2025年第一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修正報告顯示:將GDP環比年化速度由之前公布的下降0.3%,調整至下降0.2%;同比漲幅則由一開始的1.9%,調整至2%——這顯示了情況在好轉。
而此前的數個月時間內,美國“經濟很可能要陷入衰退”一詞在谷歌搜索中熱度已攀升至峰值,大家都不看好特朗普。新的問題來了,多家機構的分析文章中經常引用市場分析師給出的“衰退概率”指標,其真實含義是什么呢?
經濟衰退指標的界定
美國經濟衰退周期的官方裁定機構——國家經濟研究局商業周期測定委員會指出,衰退需滿足兩個核心特征:經濟收縮需具有普遍性(涵蓋多個領域),還需要具有持續性——單個季度的數據異常需要剔除。
通常情況下,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商業周期測定委員會(名稱太長,下為簡稱“委員會”)通過綜合非農就業、剔除轉移支付的實際個人收入、實際個人消費支出、價格調整后的批發零售額及工業生產等多項數據來判定衰退。
這就是說:個別行業的疲軟,個別季度的萎縮不足以構成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是否出現衰退的證據。通常情況下,采用連續兩季度GDP負增長的經驗法則——定義為是否陷入技術性衰退。
其二是薩姆規則,若美國失業率三個月移動均值較前12個月低點上升0.5個百分點即預示衰退。這兩種方法實為預判國家經濟研究局最終結論的經驗性參考,是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委員會的核心任務是確定美國商業周期發展的轉折點(經濟峰值與谷底),考慮到引用的數據經常會被修正,例如:今年3月份的美國新增就業人數最初公布為18.5萬,但近期在公布5月份數據時。
美國勞工部卻悄悄地將3月份的數據大幅下調至12萬,僅過去了兩個月時間,就將初值拉低了三分之一。調整力度如此之大,這必然會高達影響委員會對美國經濟走勢及是否走向衰退的評估精準性。
也就是說判定的結果“很可能因為數據的不斷調整”而與實際情況有出入,但依然具有參考價值,還是被多家機構引用。此外,衰退周期的預測采用的是“經濟先行指標”,往往存在著8至22個月的間隔期。
經濟衰退概率的解讀
與上述經驗法則類似,衰退概率本質上是對國家經濟研究局未來認定特定時期(當前或未來)出現衰退可能性的量化評估。不同之處在于,其生成依賴整合多維度經濟金融變量的復雜統計模型。
這類模型既能測算當前經濟處于衰退狀態的概率,也能預測未來12個月發生衰退的可能性。這種概率類似于氣象預報中的降水概率概念——美國國家氣象局將其定義為特定區域時段內降雨量超0.01英寸的可能性。
同理,衰退概率反映的是基于當前數據,國家經濟研究局認定該時期(或未來時期)為衰退期的概率——概率越高,表明走向衰退的可能性越大;概率越低,表明經濟正常發展的可能性越高。
值得注意的是,新發布數據和歷史數據修訂都會影響概率值,模型通常通過經濟金融數據與國家經濟研究局衰退周期的回歸分析得出結果。
美聯儲經濟數據庫FRED收錄的兩大指標頗具代表性:經濟學家馬克爾·肖維和杰里米·派格開發的"平滑化美國衰退概率"采用修訂后數據建模。
"實時薩姆規則衰退指標"則基于前述經驗法則,采用失業率實時數據。需明確,這些概率值并非美聯儲官方觀點,僅代表市場常用的衰退評估模型。
核心結論:美國經濟大概率不會出現衰退
預測(或實時預測)模型的構建要素直接決定衰退概率值。模型多樣性、預測周期差異及數據來源不同,導致預測結果呈現顯著離散性。不同于FRED公開指標,媒體展示的各類模型通常缺乏歷史表現驗證。
因此,盡管衰退概率能反映當前經濟金融狀況,但在數據尚未完備修訂的情況下,依賴其實時判斷經濟是否陷入衰退存在風險。看完了這些嚴謹、并且具有專業性、枯燥的內容后,我們來說結論:
按照紐約聯儲的預測模型,美國2025年的經濟衰退概率在不斷的下滑,目前給出的概率降至27%,意思基本就是:盡管經濟增長率較2024年有所放緩,發展環境有所惡化,但很可能不會衰退。
高盛集團也持有類似看法,認為:中美貿易戰有所緩解,部分分析師表示關稅的影響是暫時的,雖仍未走出困境,但出現衰退的可能性越來越低——下調至35%,比紐約聯儲預測的更高。對此,網友們如何看待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