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IPO,正在成為鋰電巨頭新的“突圍”方式。
5月20日,寧德時代正式登陸港交所主板,成為首家“A+H”上市的鋰電巨頭。時隔20多天,鋰電巨頭的億緯鋰能也遞交了H股上市申請。
根據公告顯示,本次赴港上市,億緯鋰能擬發行不超過總股本10%的H股,并保留15%的超額配售權,預計募資規模約300億港元;若最終發行成功,這將是繼2022年定增89.7億元后,億緯鋰能又一次大規模資本運作。
據侃見財經觀察,億緯鋰能選擇此時赴港上市,既是對全球化戰略的持續加碼,更是應對經營壓力的無奈之舉。
從表面看,港股市場能為億緯鋰能提供國際資本背書,若最終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將有助于其匈牙利大圓柱電池工廠、馬來西亞儲能基地等海外項目落地,加快全球化業務開展;從更深層次來看,赴港上市可以緩解億緯鋰能的資金壓力。
近年來由于億緯鋰能不斷擴充產能,億緯鋰能負債總額已經從2020年的90.12億元飆升至今年一季度的672.5億元,足足翻了7倍有余,資產負債率則從35.13%上升至61.98%。
對于億緯鋰能而言,這一次沖擊港股上市意義重大,其不僅是加快全球化業務的“助推器”,也是緩解債務壓力的“及時雨”。
根據胡潤2025年全球富豪榜顯示,億緯鋰能實際控制人劉金成、駱錦紅夫婦身價為410億元,較去年增加約35億元,全球排名625位。
兩大業務受阻
從億緯鋰能此前披露的財報來看,其正面臨著巨大的增長壓力。
具體數據方面,2024年億緯鋰能實現營收486.1億元,同比微跌0.35%;實現凈利潤40.76億元,同比微增0.63%。
拉長周期來看,-0.35%的營收增速,是其2009年上市以來取得過的最低值;而0.63%的凈利潤增速,則是自2014年后增速最低的一年。
到今年一季度,億緯鋰能業績有所回暖,其實現營收128億元,同比增長37.34%;實現凈利潤11.01億元,同比增長3.32%。從利潤率來看,其毛利率已經從2024年一季度的11.33%下滑至今年一季度的9.1%。
那么,為何億緯鋰能會陷入增長困境?
侃見財經認為,這和其動力電池以及儲能電池兩大主要業務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阻力有關。
從動力電池方面來看,據媒體統計,2024年億緯鋰能的動力電池出貨量為30.29GWh,同比增長7.87%,雖然業務保持增長但增速遠低于行業41.5%的增速;從營收來看,2024年億緯鋰能的動力電池業務實現營收191.7億元,和2023年的239.8億元營收相比下滑了20.08%。截至去年四季度末,億緯鋰能在國內動力裝車量排名第五,市占率3.43%,和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1個百分點,全球市占率排名位居第九。
除了增速落后于大盤、市占率有所下降之外,與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頭部企業存在“技術代差”,則是億緯鋰能動力電池業務面臨的最大難題。
據媒體報道,在磷酸錳鐵鋰(LMFP)電池領域,寧德時代于2023年率先量產LMFP電池,能量密度較傳統磷酸鐵鋰提升15%達240Wh/kg,億緯鋰能同類產品直至2025年才完成中試。預計2026年量產,落后寧德時代約兩年;而在固態電池布局,億緯鋰能全固態電池中試線計劃2028年量,也較寧德時代延后約2年,且技術路線選擇硫化物+鹵化物復合電解質,成熟度低于頭部企業。
再來看儲能業務,作為被寄予厚望的業務,近年來億緯鋰能的儲能業務表現還算不錯,2024年儲能電池出貨量達50.45GWh,同比大增92%,首次超越比亞迪躍居全球第二。
從最新數據來看,據InfoLink Consulting,2025年一季度億緯鋰能的全球儲能電芯出貨量仍穩居第二。不過,雖然儲能業務表現亮眼,但隨著儲能市場競爭加劇,該項業務最終還是逃不出“內卷”的命運。據統計,由于產能提升,儲能電芯價格從2024年初的0.6元/Wh降至年末的0.4元/Wh;從毛利率來看,其儲能電池的毛利率從2023年上半年的15.63%下降至2024年年末的14.72%。
除了行業問題外,政策變動對億緯鋰能的儲能業務也有所沖擊。
沖擊港股IPO
寧德、比亞迪的兩強格局已經形成,二線電池企業難有競爭優勢。
據媒體統計,2024年寧德時代以339.3GWh的裝車量占據全球37.9%的市場份額,這已經是其連續第八年穩居全球第一;而比亞迪在2024年的動力電池裝車量為153.7GWh,市場占有率為17.2%。
和寧德時代、比亞迪這兩大巨頭相比,億緯鋰能確實不具備競爭優勢,所以全球化是其重要的破局方式之一。
資料顯示,目前億緯鋰能已形成覆蓋歐洲、亞洲、美洲的三大海外制造網絡:匈牙利德布勒森動力電池項目緊鄰寶馬工廠,預計2026年投產;馬來西亞基地已完成電動兩輪車及消費電子用圓柱電池量產,儲能電池產線將于2026年投入運行;與戴姆勒卡車等合作在美國設立電池合資工廠,聚焦北美商用車市場。截至目前,億緯鋰能的海外投資總額接近174億元,可見其在海外市場投入的力度確實不小。
不過,雖然海外擴張成為發展重點,但從營收占比來看,近年來億緯鋰能的海外營收和營收占比卻不升反降。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億緯鋰能的海外營收為117.9億元,營收占比為24.25%;而在2023年時,億緯鋰能的海外營收為133億元,營收占比為27.27%。另外,從盈利能力來看,近年來億緯鋰能海外業務的盈利能力也有所下降,2024年海外業務的毛利率為21.23%,而在2023年時海外業務的毛利率為24.72%.
從目前來看,億緯鋰能在海外的布局成果仍在驗證當中,但另一方面,其負債卻已越滾越大。財報顯示,由于近年來不斷擴充產能,億緯鋰能負債總額已經從2020年的90.12億元上升至今年一季度的672.5億元,足足翻了7倍有余,而資產負債率更是從35.13%上升至61.98%。當下,億緯鋰能面臨資金流壓力也越來越大,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億緯鋰能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高達293.3億元,而同期貨幣資金僅134.4億元。
或許正是因為資金上的壓力,億緯鋰能才會選擇在此時宣布將啟動赴港二次上市計劃。按寧德時代H股募資407.6億港元(稀釋3.5%股本)的參照,億緯鋰能若發行10%股本,預計可募集約300億港元。對于億緯鋰能而言,如果最終能如愿在港股上市,這確實可以緩解億緯鋰能的資金壓力。
不過,即便緩解了資金壓力,但在競爭越發激烈的鋰電池市場中,億緯鋰能想要在全球市場中穩住腳步仍有不小的難題需要解決。
實際上,相比于國內市場“兩強爭霸”的格局,全球鋰電池市場的競爭同樣激烈,億緯鋰能海外的競爭對手主要為LG、松下等深耕海外已久的日韓電池巨頭,而這些電池巨頭的競爭力其實并不亞于寧德時代。據媒體消息,目前LG新能源、三星SDI和SKOn都在歐洲設立了不止一座電池工廠,且產能仍在持續提高。其中LG新能源預計,到2025年底其全球電池年產能將達到約540GWh。由此可見,億緯鋰能未來的壓力并不算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