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支架手術將被叫停?做完人就廢了?醫(yī)生告訴你真相
小李今年48歲,半年前因為胸悶、氣短被緊急送進醫(yī)院,醫(yī)生在他心臟血管里安了兩枚支架。出院那天,他回家第一句話就是:“醫(yī)生,裝了支架,是不是一輩子都廢了?”這種對支架手術的誤解,其實在身邊并不罕見。最近網絡又傳出“心臟支架手術將被叫停”“裝完支架就廢人”的說法,聽得人心里七上八下。真相到底是什么?我們找來心血管內科的趙主任,一起把這些疑問捋一捋。
先說說什么是支架手術。其實,支架就是一個小小的金屬網筒,醫(yī)生通過微創(chuàng)方式把它送到堵塞的血管部位,一撐,血流就暢通了。支架手術的好處在于:1. 立竿見影,能迅速緩解胸悶、胸痛;2. 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通常當天或隔天就能下地活動;3. 預防心梗,減少嚴重心臟事件的風險。支架技術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引入中國以來,已幫助成千上萬心臟病患者重拾活力。
那“要叫?!睆暮握f起呢?其實,多半源自兩類誤區(qū)。第一,有人把“支架頻率下降”當成“叫?!?。近年來,心血管醫(yī)生更強調“藥物+生活方式”聯(lián)合管理,對于一些堵得沒那么嚴重、癥狀又不明顯的病人,先用藥物觀察,確實讓介入手術的比例略有下降。但這并不意味著不準做支架,而是更強調個體化、一切以患者實際情況為準。第二,網絡上零散的負面案例放大了少數(shù)并發(fā)癥。支架手術畢竟是介入操作,的確存在血管再狹窄、出血、過敏等風險,但整體并發(fā)癥率已經下降到1%以下。把少數(shù)風險無限夸大,容易讓人對支架產生恐懼。
“做完就廢人”更是子虛烏有。趙主任說,裝了支架回家后,只要遵醫(yī)囑服藥(包括抗血小板藥物、他汀類降脂藥等)、定期復查、配合康復訓練,很多人半年后就能像普通人一樣去爬山、打球、旅行。甚至有支架的跑步半程馬拉松選手,分享了“支架那天走進導管室的自己,不是結束,而是新生活的開始”。當然,心臟支架不是給心臟“補漏洞”的萬能鑰匙,它只是恢復血流的“橋梁”,維護支架通暢、預防動脈硬化的“長城”還得靠長期的健康管理。
那么,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支架?第一,要有明確癥狀:包括反復胸悶、心前區(qū)壓迫感、勞累后氣促,或者做心電、心臟彩超、冠脈CT、甚至冠脈造影檢查證實的血管狹窄。第二,要看狹窄程度:一般狹窄超過70%、且伴隨缺血表現(xiàn),才建議介入治療;50%~70%之間、癥狀不重者,可先經藥物保守治療觀察。第三,綜合評估病人整體情況:年齡、合并癥(如糖尿病、高血壓)、生活質量訴求等,因人而異。
如果醫(yī)生建議保守治療,也不必焦慮。通過科學用藥(降脂、抗血小板、降壓等)、合理飲食(少油少鹽、富含膳食纖維)、適度運動(快走、游泳、騎行,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和心理調節(jié)(保持樂觀心態(tài)、充足睡眠),大部分患者都能平穩(wěn)度過危險期,血管條件不惡化時也無需支架。
對已經做過支架的人,有幾條“幸福守護”建議:
按時用藥不打折??寡“逅幬锴f別隨便停,有醫(yī)生指導下才可調整;
生活方式持續(xù)改進。不要把支架當“護身符”,高熱量、高膽固醇飲食、久坐不動只會讓新斑塊趕上支架;
定期心臟復查。一年一次冠脈CT或心肌灌注掃描,對預防再狹窄很有幫助;
學會自我監(jiān)測。學會測血壓、留意胸悶心慌,任何不適都及時就醫(yī)。
給大家一個簡單的健康小提示:每年體檢時,建議50歲以上人群做一次無創(chuàng)冠脈評估(如冠脈CT);有家族心血管病史或高危因素(吸煙、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人,可以提早到40歲開始監(jiān)測。平時,可以在智能手表上開啟“心電提醒”功能,出現(xiàn)異常及時復查。
支架手術不是“末路”,而是走向健康生活的一個“加速器”。如果你或家人有心絞痛癥狀,不要盲目聽信“網上謠言”,第一時間到正規(guī)的心血管??圃u估;如果已經做過支架,也請相信科學、遵醫(yī)囑,繼續(xù)用心生活、熱愛運動。健康是可以主動爭取的,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關愛心臟,從今天做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