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童年,總會想起三十余年前奶奶帶我們姐弟挖洋姜的情景。
那時三戶人家擠在一幢破舊的老屋里,每戶一間,樓上樓下五十平方米,我家在中間,前是水溝,后是農田。父母整天到生產隊干活,只有吃飯時及天黑了才能見到;奶奶歲數(shù)大了,在家領孩子,管菜園,煮飯。不知什么時候,奶奶在屋后田邊僅幾平方米的空間種上了洋姜。雖然不多,卻每年都伴隨收獲時的快樂幸福時光,成了我心中一道抹不去的記憶風景。
中秋附近的一天,從村小放學回家,奶奶領著姐姐和我(后來增加了兩個弟弟)挖洋姜。我們先贊賞一番快要凋謝的黃花,再把黑黃黑黃的稈慢慢砍去,然后小心翼翼開挖,生怕挖痛了洋姜似的。也就是一小背簍吧,可我們卻要挖一個多小時,邊撿邊看,邊看邊夸,像是尋寶,臉上洋溢著笑容;特別是奶奶,有種成就感,笑瞇瞇的,七十多歲的人了,歡喜得如同一個孩子,反復提醒我們“挖慢點”“挖輕點”。要是不小心挖爛了,奶奶“唉”的一聲,雖沒罵,自己心里也不好受。洋姜挖完了,把土垡弄細,平整好,一人背著洋姜,一人抱著枝干(作柴燒)回家,像過年一樣高興。走時,留下二三塊大塊頭的,來年又變一背簍,這期間可以不聞不問。春夏干旱季節(jié),是不是奶奶給洋姜澆水施肥?小孩子當然不關心,不知道,記憶中我肯定沒料理過。半月里,每頓飯都有一大碗素炒洋姜,香脆可口,淡淡的香甜味讓我盼著來年。有幾年好像是多了些,奶奶便叫我送幾塊給姑媽家及本家大哥家,禮輕情意重,看著他們驚喜的神情,聽著他們說“謝謝”,我心里比蜜甜……
1983年我考上師范,第二年蓋了新房,老屋賣給了一夏氏人家,洋姜地也消失了。記得搬家那天,我特意走到房后看洋姜地,洋姜花黃燦燦的,隨風向我點頭,好像在說:“再見了,主人!”
師范的四年間,我很少回家,農活也做得少了。暑期一個多月間,我常到菜園寫生。一天,發(fā)現(xiàn)自家菜園里竟有一蓬洋姜花。回家問起,媽媽說:“知道你愛吃洋姜,我去年在你上師范時悄悄種上的。”之后的幾乎每天飯后空閑,我都要去洋姜花前畫畫、靜觀;開學了,上交的假期作文是《我愛洋姜花》。
洋姜,不僅花朵美麗、生命頑強、塊根好吃,還具有藥用價值。我愛洋姜花,花瓣是橘黃色的,很鮮嫩,常吸引著那些多情、勤勞的小蜜蜂。花瓣從花心均勻擠出,十多瓣,顯得很和睦。這種花是向日葵屬。清晨,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花兒們便迎著朝陽,笑嘻嘻的;午后,花兒們又恢復原形,各自保持自己的位置;夕陽落山了,花兒們很留戀,頭兒又轉過來。未開的骨朵兒,更是迷人:小巧,呈錐形,小瓣擠攏,緊緊包住花心。
工作后,跟土地打交道更少了。每年秋季,我都忘不了到菜市場買幾斤洋姜,或炒吃,或腌制。
昨晚,跟妻兒說起童年及洋姜,我們全家商量決定:今年秋季在校園找個角落種洋姜——不為食用,只為觀賞。
作者:邵天偉(作者系云南省作協(xié)會員)
轉載請注明來源《民族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