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上方藍色字體”洋柿子的讀書生活“,
關注我們,不錯過氏族首領的每一篇推送
《長安的荔枝》這本小說,講的是在那個沒有飛機、沒有電、沒有冰箱的年代,如何將新鮮的荔枝運到五千公里外的長安這樣的一則故事。
這本小說節奏緊湊,很值得一讀。
可是當很多人讀完這本小說后,討論的不是這本小說寫得如何,而是與自己現行的生活聯系在一起,很多人提出了一個問題:
圣人難道不知道新鮮荔枝運不過來,為何還要布置這個任務?
這讓我想起了湯姆克魯斯演過的一部電影就叫《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里面的故事情節與此問題很類似。
類似的地方有四點:
1、“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與“職場KPI困境”的投射:
小說的故事是李善德被“坑”接受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楊貴妃生辰前,將新鮮荔枝從五千里外的嶺南(廣州)運到長安(西安)。
這直接映射了打工人在職場中經常面臨的場景:不切實際的KPI、緊迫到荒謬的截止日期、資源匱乏卻要求奇跡般的成果。
無論是銷售目標、項目上線時間,還是領導拍腦袋想出來的“創新點子”,打工人都能從李善德的“荔枝使”身份中找到被迫接受“地獄級挑戰”的代入感。
2、資源匱乏下的精算與“用命換效率”的無奈:
李善德沒有“主角光環”,他必須依靠自己的專業技能(數學計算)、反復試驗(路線、保鮮方法)和極其有限的資源(資金、人力),一點點摳出可行的方案。
這精準擊中了打工人的痛點:預算永遠不夠、人手永遠不足、時間永遠緊迫。
為了完成任務,打工人們也必須像李善德一樣,絞盡腦汁優化流程、精打細算、甚至透支自己的健康和生活時間去“跑流程”、“趕進度”。
書中李善德瘋狂計算路線、損耗、速度的場景,活脫脫就是打工人在Excel表、項目PPT里的古代翻版。
3、系統性的壓力與“工具人”的悲哀:
李善德的困境并非個人能力不足造成,而是整個體系運轉的結果。
上意輕飄飄一句話,李善德就要調動整個國家的驛站系統、耗費驚人的民力物力財力去執行。
打工人們對此深感共鳴:他們作為龐大商業機器中的一環,常常感到自己不過是一個“執行工具”。
高層的一個決策、一句指令,無論多么不合理,最終壓力都會層層傳導到末端執行者身上。
他們承擔著最大的執行風險和心理壓力,卻對決策過程毫無影響力,像李善德一樣只能被動接受和想辦法填坑。
層層加碼、互相推諉的生態環境,也極易讓人聯想到職場中的部門壁、流程繁瑣、甩鍋文化和辦公室斗爭。
從一些公司培訓中就能看出,公司強調的永遠是執行力,而不是統籌能力。
4、成功的荒謬感與代價的沉重:
李善德最終“成功”了,但這成功充滿了荒謬和苦澀:砍掉的荔枝樹、倒斃的馬匹、疲憊的驛卒。
他的成功沒有帶來應有的榮耀,反而因“知道得太多”和“辦事太硬”得罪權貴而遭貶謫。
這種“成功悖論”讓打工人心有戚戚焉:他們拼盡全力達成了目標,可能換來的是更重的任務、更高的要求、甚至因“功高震主”或“不合群”而被邊緣化。
更有甚者是功勞全是領導的,問題全是打工人的。
同時,為了工作犧牲健康、家庭和個人生活,“卷”到心力交瘁,即使“成功”也倍感空虛,仿佛一切努力都失去了意義。打工人很容易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為了房貸、車貸、子女教育、贍養父母,不得不在職場上忍辱負重、委曲求全,在夾縫中努力維持一份體面與尊嚴。
更可怕的是職場中的一句話:你不干有的是人干。在領導的眼里,永遠有很多想擠進來的人換掉你的位置,誰來干都一樣,而且他們還把這種“待遇”稱為恩賜。
現代職場中常見的潛規則:資源、關系、地位往往比專業能力和規則本身更重要。
打工人常常感到職場里沒有什么公平而言。這種無力感和不公感,在李善德的遭遇中被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引起強烈共鳴。
就好比《三國演義》里有一個情節:張飛讓手下的范張二人在三天內準備好10萬套白衣白甲,否則……。
三日之內,能誰完成?
更可怕的是還有一些打工人想辦法讓張飛滿意,比方說先給張飛說花三天時間沿路準備,邊走邊換。
當看到李善德在驛站間日夜奔走、精疲力竭地計算每一份荔枝的保鮮時間時,何嘗不是在凝視自己電腦屏幕上永遠處理不完的郵件、永遠修改不完的方案?
這種跨越時空的相似性,正是《長安的荔枝》引發打工人普遍共鳴的根本原因。它為那些日常擠壓在心頭的郁悶、委屈和疲憊,找到了一個古老而貼切的表達出口。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快分享給朋友們吧,大家一起讓認知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