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說起真正的愛情,每一個人都希望心心相印是愛的升華,天長地久是愛的承諾,白頭偕老是愛的結局,即使是天變、地變、海變、人變,世界變,唯一永恒的是兩人之間的愛情,總是企盼過其樂融融的好日子,白云依偎著藍天,點綴出浪漫;青山依偎著綠水,襯托著纏綿;紅花依偎著綠葉,展現出燦爛。
然而,世間往往有不盡人意的事情,兩人之間的愛情雖然是美麗的開端,但花開花落只是一瞬間的事情,卻因為一個人的離開,生離死別。卻留給另一個人近百年永恒的記憶。這一點,要是用來形容抗戰名將陳中柱和他妻子王志芳的愛情故事,從他們結婚之后的那些浪漫的照片上看,神態是那樣默契,長相是那樣地般配,自然也是極為貼切的。令無數人嘆息的是,陳中柱將軍卻壯烈犧牲在戰場上。
陳中柱與王志芳的愛情,始于相見,兩情相悅,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流入時光里;終于死別,忠貞相守,特別是在丈夫遭受磨難,身首異處的時候,作為妻子能挺身而出,不顧個人安危,讓丈夫身首合一,擁有最契合的靈魂,最溫暖的堅守,縱使最后生離死別,卻依然延續著那份珠聯璧合的甜美愛情,讀來的確是令世人動容。
陳中柱,幼名為讓,字退之,1906年農歷九月初三生于江蘇鹽城草堰口(現為建湖縣草堰口鎮人埝東村)。世以耕讀為本,父母壯年早逝,兄弟5人均依賴寡母辛勤耕種艱難地養育成人。他在家里排行第二,身材魁梧,儀表堂堂,濃眉大眼,神情安詳剛毅。幼時性情剛烈,意志堅強,對父母至孝,對兄弟友愛。
他先在鄉塾就讀畢業,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因成績優良,畢業后分配在江蘇省部工作,后來又到國立中央大校做教官。其時,認識了容貌秀麗、品行端莊的姑娘王志芳,從他們剛剛結合時的照片上看,王志芳顏值頗高,態度溫柔,兩個人越走越近,決定一生相守,結為伉儷,不久之后便生下孩子。
就在此時,"七七"盧溝橋事變,全國抗戰爆發,許多官員紛紛攜家帶財遷往后方,當時本來已經接到去重慶后方的任命書的陳中柱,抱著滿腔愛國熱忱毅然對妻子說:民族生死存亡之際,國家危難如此之時,決不后退,必須留在前方抗擊日寇。
于是,陳中柱留在抗戰一線,先是在津浦路沿線一帶,組織職工和青年學生拿起武器抗擊日軍侵略,見他有一定的實力,后被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任命為第三總隊少將團長,他的這支隊伍達數千人之多,一時抗日情緒高漲,斗志旺盛,活動于魯、蘇、皖三省邊境及津浦路沿線,襲擊日軍的營地,破壞敵軍交通,對敵形成重大打擊和威脅。
臺兒莊戰役時,陳中柱所部負責大洞山保衛戰,此地處臺兒莊西側,既是拱衛徐州的重要陣地,又是援助臺兒莊的交通要道。當時,瘋狂的日軍對此勢在必得,戰斗異常激烈,最后與兄弟部隊一起,將日軍最頑固的坂垣師團、磯谷師團引進山谷,被我大軍包圍阻擊,予以重創。此戰之后,在家的妻子王志芳一直得不到他的消息,聽到后來逃回的人員說,陳中柱已經陣亡了,她大哭了一場。
誰知三個月之后,妻子收到他的親筆信,因在徐州激戰中傷亡慘重,他負傷后部隊沖散,幸得當地農民掩護才得以重聚部隊,仍堅持在敵后抗日,其后在蘇皖均有卓越戰功,深得戰區司令長官的器重及嘉獎,也為敵后人民擁載。此時的她方才轉憂為喜。自此,他便留在此地打游擊,被任命為“魯蘇皖邊區游擊第四縱隊少將司令”。
陳中柱指揮的第四縱隊,駐扎淮陰西壩、王營、泰州一帶,由于 他經過黃埔軍校學習,是懂軍事有文化的,1939年秋,他整訓部隊,創辦新蘇中學、前鋒劇團和《戰地新聞》小報,進行抗日愛國宣傳、文藝活動。 參加了皖北青琢湖之役,在蘇北戚家圩子與日軍激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他的這支部隊在當時是威猛勇敢的代名詞,一名令日寇聞風喪膽。
此時,駐扎此地的日軍部隊是獨立混成第十二旅團,該部是日軍的一種旅團編制,不隸屬于某個師團,遂行獨立的戰斗任務,為守備部隊,配屬了騎兵、炮兵、工兵等各種單位,配備輕便步兵武器,為戰術單位,于山地作戰。擁有由一個戰車聯隊改編而成的兩個戰車大隊,是最早出現的日本陸軍機械化部隊。旅團長是南部襄吉,其人是一名典型的日本武士,富有極強色彩的“武士”作風精神。轄五個步兵大隊和直屬隊,滿編5600人,日酋南部襄吉把陳中柱這支隊伍視為眼中釘,曾經出巨額懸賞陳中柱的人頭。
1941年初,日偽軍分幾路“掃蕩”,包剿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部堅持抗日的部隊,主要矛頭對著陳中柱指揮的第4縱隊。由于敵人來勢兇猛,陳中柱沒有接到相關敵情通知,致第4縱隊遭突然襲擊,被迫退到蚌蜒河一帶,分乘小木船行動,同日偽軍打了幾天游擊。一天,興化老閣方向開來十幾只敵軍汽艇,武家澤的敵人又卡住前進道路,陳中柱當即決定帶著衛兵去狙擊敵人。
這個時候,陳中柱的妻子王志芳已懷孕7個月,身邊還帶著一個6歲的大女兒,他一邊指揮各部隊應戰,一連指揮一位警衛員接著離船上岸的蘆葦叢中藏起來。妻子臨走的時候,只見他身穿白色的土布短裝,胸前交叉掛著望遠鏡和短槍,大吼一聲:“隨我上岸!”說著就勇敢地向岸上的敵人那邊沖去。
令王志芳沒有想到的是,這次他率部沖向敵陣一別竟成永訣,藏身蘆葦叢中的她先是聽到很激烈的槍炮聲,直到很久以后槍炮聲平息后,她母女才爬出來,到一老鄉家暫住。此時,警衛員方才出去打探消息,回來的時候哭著告訴她“陳司令犧牲了!”原來,陳中柱率領的部隊陷入敵人的重重包圍之中,在孤軍無援的情況下,硬拼是不行的,于是就想突破武家澤,把部隊帶過蚌蜒河,拉往鹽城方向,以圖整頓再戰。因他身材魁梧,目標顯著,又是沖鋒在前,敵人集中火力向他掃射,他身中6彈壯烈犧牲,時年僅35歲。
聽到丈夫犧牲的消息,王志芳如王雷轟頂,抱著6歲的女兒大哭不止,痛不欲生,但又想到眼下當務之急是必須盡快找到丈夫的遺體安葬。哭紅雙眼的 王志芳在當地群眾的幫助下,終于找到了陳中柱犧牲并草草掩埋的地方,她決定要護送丈夫的遺體回老家擇日安葬。沒有想到刨開土層,撬開當地百姓用門板釘的棺材時,只見白布的衣褲上滿是血跡,但他的頭卻不見了。
原來,丑惡的日軍士兵為了搶功,在尸山血海中翻出了陳將軍,將陳將軍的頭顱割下,帶回南部襄吉面前,向其邀功。而南部襄吉將陳將軍的頭顱泡在藥水中,當作戰利品,日日欣賞。
見到丈夫的無頭尸她悲憤欲絕,含悲忍痛,不顧懷孕七個月的艱辛,要只身赴泰州向日酋“還我丈夫頭來”,當時,很多人勸她“日寇正在追捕你們母女,你們怎么可以再入虎口,關公也是無頭尸下葬的。”然而,妻子絲毫不顧個人安危,她覺得自己的丈夫一生英勇為國,就這樣身首異處葬掉,很不忍心,就是拼上一條命,兩人死在一塊也要去把頭要回來。
隨后,王志芳咬緊牙關,通過關系,直闖泰州日軍司令部,也許是丈夫寧死不屈,妻子臨危不懼,或者一位奇女子的壯舉感動了野獸,她真的把丈夫的頭顱討回,隨后將頭與尸體縫合,暫葬在泰州西門外西倉橋下一位唐姓農民的田里,準備將來把棺柩遷回祖籍鹽城安葬。
將軍殉國后,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中將,抗戰勝利以后,在南京為陳中柱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在今天的南京,城北挹江門旁邊,有一座叫八字山的公園。公園的山頂上,有一座亭,叫中柱亭,就是以亭的形式,永遠紀念這位抗戰殉國的“斷頭將軍”。
后來,丈夫犧牲時不到三十歲的王志芳終身未再嫁,至死為陳將軍守節,整整七十六年。晚年的時候她隨子女移居澳洲,此時,陳中柱將軍被組織追為革命烈士,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并將他的遺體從泰州遷出,遷回陳將軍的故鄉,鹽城烈士陵園安葬。
聽聞這一消息,遠在澳洲的王志芳喜極而泣,她一直想得到別人的認可:在那場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戰中,將軍不是她一個人的英雄,也是人民的英雄,她希望不僅僅她自己認可將軍、記住將軍。
王志芳直到她100歲時,如愿來到烈士陵園,為自己的愛人掃墓,百歲老人王志芳一遍又一遍地撫摸著墓碑上的字,淚如雨下。
我想,一個人的名字會模糊,一段歷史的血色會淡化,但王志芳與丈夫的情懷永遠不會老去。特別是她那種大義凜然,對丈夫深深的愛,更是讓人崇敬,讓敵酋膽寒,她那堅貞不渝的精神,永遠激勵后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