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術不好?還是牛皮吹大?——略述“以一擋二十”的熱湯墟戰斗
(作者:瞿元超)
熱湯墟戰斗是第二次東征時期的一次戰斗,激烈程度據稱在第二次東征中位列第二(位列第一的是蔣“校長”打的第一次勝仗——惠州之戰)。
由于在第一次東征后被收編的陳炯明殘部復叛,于是在1925年9月,第二次東征開始了。東征軍分三個縱隊(第1縱隊長何應欽部為主力,擔任中路軍進攻惠州作戰;第2縱隊長李濟深擔任右路作戰;第3縱隊長程潛擔任左路作戰)出發東江。
10月4日,李濟深作為東征軍第2縱隊長,率陳濟棠第11師和張發奎第1獨立旅以及在潮梅一帶的軍隊前在東莞石龍、常平一線完成集結,協同第1縱隊沿東江左岸進展至淡水馬鞍一線,擔任東征軍右路的作戰任務。
11日,李濟深令第11師進占惠陽永湖、第1獨立旅進占官樹,其他潮梅留守部隊仍在淡水待命。惠州既克,蔣介石擬定了第二期作戰計劃,并于10月16日發布向潮梅進攻的命令,決定第1縱隊改為右路進攻海豐、陸豐;第2縱隊改為中路,沿惠陽淡水、平山、三多祝進攻紫金、揭陽河婆。
17日,東征軍分路出動,此時“救粵軍”李易標等部(林虎所屬黃業興、王定華、黃任寰等部約4000余人,劉志陸所部2000余人,李易標所部3000余人)萬余人已進至紫金、藍塘一線。
22日,李易標等部主力5000余人與第1獨立旅張發奎部1700余人在惠陽縣熱湯墟(今屬惠東縣安敦鎮)附近相遇,張發奎率第1獨立旅奮勇抵抗,看著漫天遍野擁過來的“陳家軍”,老張心里一慌,抄起電話給縱隊長李濟深打起了電話請求援軍,“李軍長!李軍長!我們被二十倍的敵軍包圍了,請速速增援,請速速增援,看在黨國的份上,快拉兄弟一把,再晚了只能來生相見了”。李濟深趕忙回答:“請你堅持最后的五分鐘,請你堅持最后的五分鐘,我馬上派援軍趕來”(以上對話純屬演義)。于是李濟深立刻電令第12師第34團跑步前進,趕來參戰。援軍趕到后,與第1獨立旅一起抵抗敵軍的進攻。
李濟深又連夜調潮梅留守部隊馮軼裴部三個支隊及第11師陳濟棠部來援,至23日拂曉,第11師到達,敵軍李易標等部方才向紫金方向退走。第11師等部向敵追擊前進,于26日進占紫金,敵軍又向五華梅林退去。而張發奎部因損失過重,集結整頓。是役,第1獨立旅陣亡營長羅子良一員,負傷營長一員,連排長傷亡十余員。士兵傷亡三百多人,激烈程度在此次東征中僅次于攻克惠州。
熱湯墟的過程就是這么一個經過,那么問題來了。此役李易標部只有5000余人,與張發奎所部1700余人相比,也就是一比三(即使按李易標全軍萬余人來計算,也只不過一比六),哪有二十倍那么夸張!
在《張發奎口述自傳》里面,張發奎說道:“在第二次東征戰役中,我參與的最重要戰役要算1925年10月22日至23日的熱湯戰斗。我旅經歷了激烈的戰斗,當時我旅僅1700余人,敵軍是我們的20倍。我身先士卒,奮不顧身,擊破敵陣數處,敵終于不支潰敗”。把1:3的兵力比例,說成1:20的兵力比例,真的不知道是老張是算術沒有學好,還是把牛皮吹得過大了。再說隨著第34團趕來,兵力已經有3000人之多,比例更降到3:5之比了……
參考資料:
《張發奎口述自傳》
《第四軍紀實》
《國民革命軍戰史初稿》
《孫大元帥東征暨國民革命軍東征》
《申報》《(廣州)民國日報》等報刊
— 本文完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