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起,網上開始流傳古人、特別是皇室忌諱雙胞胎的傳說,宣稱因為嫌棄雙胞胎不吉利,故在雙胞胎呱呱墜地后,通常只留下生命力頑強的那個,另一個要么送人,要么溺亡。
為證明這一觀點的正確性,還找了很多理論。有的說在嫡長子繼承制下,雙胞胎會引發繼承權的糾紛和隱患,因此會處理掉一個,以便將潛在的沖突扼殺在搖籃里。有人從古代典籍里找依據,《易經》云“一為陽,二為陰”,由此引申出古人認為一胎雙生陰氣極重,降生后便會相沖。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古人真的認為雙胞胎不吉利嗎?對此,大明趙王朱瞻塙有話說。
雙胞胎嬰兒
從庶子到嫡子,再到繼承人
朱瞻塙(音què),生于永樂十年(1412年)十二月初六,為明成祖朱棣之孫,趙簡王朱高燧的次子,生母趙王繼妃翁氏。
要說其父朱高燧的婚姻史也是一段傳奇。
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十月初二,當時還是郡王的他成婚,王妃為都督徐章之女。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十足的政治婚姻,起因是徐氏舅舅左都督何福,雖然在靖難中屬于南軍一方,但明成祖對這位軍中宿將十分看重,為籠絡人心才讓三兒子迎娶其外甥女。其后何福先后擔任寧夏總兵、甘肅總兵,長期鎮守西北,因功獲封寧遠侯。
然而永樂八年(1410年),明成祖第一次親征漠北,隨軍出征統領左哨的何福,因屢次違背節度,擅作主張,遭到彈劾,最終選擇畏罪自盡。明成祖大怒,下令追奪其爵位,并以“無出”、“誑誕不悛”為由,將徐氏廢黜,讓其在趙王府中閑居,頤養終身。
同年十二月,冊封黔國公沐晟之女為趙王妃,又是一段政治聯姻。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二月,趙王繼妃沐氏去世,出于籠絡沐家的目的,特賜謚曰“恭惠”,這在明代屬于無上恩典,唯一的遺憾是無子。
同年五月,疑點重重的趙王謀逆案突然爆發,朱高燧的班底被處置一空。自此以后他徹底躺平,甘當一個對大哥恭順的好弟弟。在皇位更迭過程中,因表現良好,明仁宗將其寵妾翁氏冊封為趙王繼妃。
趙簡王朱高燧劇照
也就是說,朱瞻塙出生時身份為庶子,隨著母妃轉正,也晉升為嫡子。其間轉換與建文帝朱允炆何其相似。
甭管元嫡還是繼嫡,都是嫡。既然是嫡子,就當享受嫡子的待遇。
永樂二十二年十月初八,翁氏進封趙王妃。三天之后的十一日,明仁宗大封宗室,翁氏的長子、朱瞻塙的胞兄朱瞻坺(音fá)受封趙世子,朱瞻塙本人則獲封安陽王。
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朱高燧辭陛之國彰德府,朱瞻塙兄弟隨父王離開生活了十余年的北京,南下河南。順便說一句,彰德府的附郭縣為安陽縣,是他爵號的來源。
洪熙元年五月,明仁宗駕崩,次月皇太子朱瞻基登基稱帝,是為明宣宗。
按照《皇明祖訓》之規定:新皇即位,藩王暫停朝覲三年。明宣宗以此為借口拒絕了諸多宗王赴京的申請,但對幾個堂弟卻法外開恩了。
朱高燧這位王叔限于祖訓,自然無法赴京朝覲,因此他奏請讓世子朱瞻坺帶著弟弟安陽王朱瞻塙一道赴京,此舉獲得明宣宗恩準。宣德元年(1426年)四月,朱瞻塙兄弟抵京朝覲堂兄。
宣德二年正月,趙世子朱瞻坺薨逝,終年17歲,朝廷賜謚曰悼僖。
悼僖世子無嗣,兄弟之中朱瞻塙既是嫡子,又是事實長子,既嫡又長因此成為趙王之位的法定繼承人。
此時,朱瞻塙是朱高燧唯一在世的兒子,趙藩一代而亡,還是能發展壯大,讓自己有個地方安心吃冷豬頭肉,全看這個兒子能不能保住,因此極為重視。
宣德四年(1429年)二月,趙王上疏朝廷,奏請為時年18歲的安陽王朱瞻塙選婚。
洪熙朝及其以前,宗室婚姻由朝廷主持,明宣宗上臺后將這一權利下放給各府藩王,又因平陽王朱美圭選婚事件,將選婚的范圍框定在藩地以內。然而其后還是有宗王出于各種目的突破選婚范圍,有成功的,自然也有挨批的。
趙簡王劇照
朱高燧很識時務的表示,會在藩地之內給兒子選婚,且在選婚之前提前跟朝廷打了個招呼。明宣宗對王叔的態度非常滿意,去信予以了表揚。
“辛丑,趙王高璲奏欲于封內為第二子安陽王選妃。上遣書報之曰:‘叔朝廷至親,婚配,禮之所重。封內選擇,于禮為宜。如有定議,以姓名聞,即當遣人赍冊成禮。’”(《明宣宗實錄》)
請婚的同時,順帶奏請營建安陽王府。在此事上,朱高燧也很有眼力見的表示王府東側有一小塊空地,可以用來建造王府。工部奉命實地勘察后發現王府西側也有空地,且地方更大,也更規整。于是乎明宣宗難得的大方了一回,讓工部在西側的空地上營建安陽王府,且“毋惜小費”。
宣德五年(1430年)正月,正式冊封趙府典儀副王約之女為安陽王妃。
努力刷存在感的趙王
然而朱瞻塙終究沒能成將趙王繼承人的頭銜:趙世子,帶到自己頭上。
宣德六年(1431年)八月二十六日,趙簡王朱高燧因病薨逝,在位28年,享年50歲。實錄對他的評價為“奉藩甚恭,而重賢禮士,未嘗有過”。
當時宗王去世后,新王一般在守孝期內便可襲爵,故朝廷特別是戶部幾乎從未就其歲祿的發放問題提出過質疑。但趙王的歲祿實在太高。
永樂五年(1407年)十一月,明成祖按祖訓之規定,將趙王的歲祿定為一萬石。永樂八年(1410年)十月,又將其歲祿提升至“祿米五萬石,鈔五萬錠,仍給北京在城課稅”。永樂十四年(1416年)十一月,為懲戒趙王歷年來行為乖張,將其歲祿降至一萬石。永樂二十二年十月,新即位的明仁宗為邀買人心,將趙王的歲祿再次提升至三萬石,“仍歲加鈔十萬貫”。
幾乎變成廢紙的大明寶鈔且不去說它,趙王這三萬石歲祿可是實打實的祿米。數量高達三萬,而非三百、三千,即便幾個月的空位期內停止發放,也可省下數以萬計的糧食。戶部看得眼紅不已,咬牙上疏要求停發。結果被明宣宗以此乃“世祿”,趙國后繼有人給輕飄飄的頂了回去。
“(宣德七年正月)丙戌……行在戶部奏:‘趙王高燧已薨,歲祿三萬石請停止。’上曰:‘此王國世祿,王薨有子,將嗣封,豈可停祿!給之如舊。’”(《明宣宗實錄》)
常常被當做祿米發放的小米
所謂的“有子,將嗣封”,指得便是安陽王朱瞻塙這位趙藩獨苗。他生于北京,且生活了十余年,與明宣宗朱瞻基這位堂兄之間多有交集。從明宣宗的態度觀之,雖然趙簡王有奪嫡之心,與大哥不對付,但并不影響朱瞻塙、朱瞻基的兄弟情誼。
宣德七年(1432年)七月,明宣宗派定國公徐景昌這位表叔,前往彰德府冊封安陽王朱瞻塙為趙王。算是給足了面子。但安陽王妃王氏卻未能一道受封,直到次年九月才進封趙王妃。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明宣宗駕崩。因其自己都沒料到會英年早逝,故生前并未點選吉壤,朝廷不得不啟動應急措施,迅速遣人赴天壽山陵區卜地,隨即發動軍匠人等共十萬人為大行皇帝營建陵寢。當年五月,景陵地宮建造完畢,次月明宣宗入葬。
在此期間,朝中以營建景陵為要務,其余之事能緩則緩,以為其讓路。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遠在彰德府的趙王朱瞻塙突然跳出來刷存在感。當年五月,他上疏表示想要送宣宗章皇帝梓宮入葬。小皇帝被堂叔的這一出搞得有些頭痛,祖訓明確規定新天子即位藩王三年不得入京,何況即便要親王送葬,京中有越王朱瞻墉和衛王朱瞻埏等幾位親叔在,用得著你這個堂叔嗎,所以你這是鬧哪一出。直接回信表示現如今天氣炎熱,而且您老肩負藩屏重任,好好待在封國就行。
趙王這么做,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
當朝天子年僅九歲,呈現出主少國疑的局面,雖然主政的太皇太后張氏及三楊等輔政大臣一心求穩,可架不住有心人借機生事。
有明一代白蓮教肆虐,發起一波又一波的妖案,尤以山東、河南、北直為最。宣德末年,彰德地面便爆發過自稱七佛祖師的張普祥妖案,信得名臣王文所治。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緊接著周邊又爆發暴亂,賊首柴旺等趁著皇位更迭之機,攻占彰德府的屬州磁州(今河北磁縣),并與百戶叚永暗中勾結意圖攻克彰德府城。
一時間,整個彰德府人心惶惶,趙王朱瞻塙被嚇得緊急向朝廷求援。然而小皇帝的回信,讓他心里直罵娘。朝廷竟讓他嚴加防備,協助彰德府方面守城,自家的三護衛被你父祖逼得上交了,我拿什么防備賊寇?
“(二月)辛亥,趙王瞻塙奏:‘寇入磁州肆焚掠,百戶叚永潛結賊首柴旺等,欲據彰德城池為叛。’上復書曰:‘先得鎮守彰德指揮曹泰等奏此賊情,已遣中官去量調官軍相機剿捕。叔宜嚴加堤備,勿令兇惡得逞其奸也。’”(《明英宗實錄》)
好在這場叛亂聲勢不大,很快就被官軍平定。朱瞻塙在松了一口氣的同時,認為自己與朝廷的關系還不夠密切,故才會想方設法的套近乎。
安陽倉巷街
《皇明祖訓》規定藩王需定期赴京朝覲,但自宣德朝以后,具體來說是漢王之亂后,朝覲制度已名存實亡,鮮少有宗王能獲得赴京朝覲的機會。但對宗王而言,能不能成行在朝廷,可奏不奏請在自己,畢竟即便被否決,也能在皇帝面前刷個印象分。
朱瞻塙就是這一理論的踐行者,既然正經朝覲這條路走不通,那便另辟蹊徑,逮著各種慶賀、謝恩的機會奏請赴京。
北京紫禁城在明代可謂是命犯祝融,多災多難,動不動就被燒出一片白地,單單三大殿就不止被燒了一次。永樂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完工,次年正旦正式遷都,而然當年四月三大殿便因雷火毀于一代。經過十余年努力,正統六年(1441年)紫禁城得以重建,這是一件值得普天同慶的大事。
當年閏十一月,朱瞻塙以“宮殿新成”為由,上疏朝廷請求準許他赴京朝賀。明英宗以路途遙遠,跋涉艱難為由回信制止。
正統九年(1444年)七月,朱瞻塙年長的四個兒子同時受爵。次月他以諸子受封為由,上疏宣稱打算“詣闕謝恩”。明英宗自然不愿讓堂叔來京,回以“遠道跋履良艱”進行勸阻。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統合蒙古諸部的瓦剌太師也先率軍南侵,明英宗興奮地宣布御駕親征。結果在八月十五日這個舉國歡慶中秋的日子里,竟發生了震驚朝野的土木堡之變。皇帝兵敗被俘,以英國公張輔為首的隨駕文武重臣幾乎死傷殆盡。
眼見瓦剌大軍日益逼近京師,在文官集團的逼宮下,明英宗生母孫太后被迫同意“尊”兒子為太上皇,改立庶子郕王朱祁鈺為新帝。
然而這邊廂一個以明代宗為首,以兵部尚書于謙為核心的團隊剛成型,正積極籌備北京保衛戰,那邊廂遠在彰德的趙王殿下也不甘寂寞,上疏朝廷請求準許他率軍出征,迎回落入瓦剌之手的太上皇。
明代宗這位新皇帝接到奏疏內心估計很崩潰,時值國家危難之際,大家伙都忙的不可開交,您老湊上來添什么亂!但趙王殿下忠心可鑒,只得抽空去信予以表揚,并勸他熄了這心思。
“(九月)丙戌,趙王瞻塙奏:太上皇帝被留虜廷,臣切齒痛恨。乞敕臣領軍舍死捕賊迎回,以釋祖宗之恨,以謝神天之怒,以安天下之心。帝以書慰止之。”(《明英宗實錄·廢帝郕戾王附錄》)
被瓦剌俘虜的明英宗劇照
誕下雙胞胎,為家族壯大添磚加瓦
趙簡王朱高燧這位趙藩開宗始祖共有三子三女:長子趙世子朱瞻坺早逝,幼子只比朱瞻塙晚出生半個月,然而只在實錄中留下“壬申,皇孫生,趙王高燧第三子也”一條記錄,別無所見,當是未名早夭了;三個女兒中長女、次女同樣早夭,只有幼女活到成年,于正統四年(1439年)受封郾城郡主,下嫁薄海。
也就是說,趙簡王去世時,膝下僅剩下安陽王朱瞻塙,及尚未受封的郾城郡主一子一女。正統五年正月,剛成婚的郾城郡主去世,趙藩二代只剩下朱瞻塙這根獨苗。
藩王在大明屬于內藩,為一國之主,因此明代藩王的繼承規則有別于普通郡王,大宗絕嗣可以由本支旁系倫序進封。現如今趙藩只剩下朱瞻塙這一根獨苗,一旦他無嗣,趙藩將陷入絕嗣的狀態,趙國就得除封。大明的第一支趙藩便是因始封君朱杞夭折而被除國,朱瞻塙這一系已是趙國第二次分封。
所以趙簡王朱高燧在世時會那么迫切的給兒子娶妻,朱瞻塙還是安陽王之時,就積極投身到為家族開枝散葉的“偉大”事業之中,宣德六年(1431年),也即是父王朱高燧去世的那年,他膝下便有二子:嫡長子朱祁镃(音zī)和次子朱祁鋆(音yún)。不知道趙簡王有無享受到孫輩繞膝的天倫之樂。
正統八年(1443年)十月二十八日,明英宗專門降敕給趙藩的一眾從兄弟賜名,名單老長一串,共有七個,堪稱葫蘆娃:長子朱祁镃、次子朱祁鋆、第三子朱祁(釒芮)、第四子朱祁锃(音zèng)、第五子朱祁鋹(音chǎng)、第六子朱祁鉾(音máo)、第七子朱祁鉷(音hóng)。
七子之中,唯獨老六朱祁鉾早夭,其余六子都活到了成年,并留有血脈傳承。年長的四人于正統九年秋七月授爵:嫡長子朱祁镃受封趙世子、次子朱祁鋆受封臨漳王、老三朱祁(釒芮)受封湯陰王、老四朱祁锃受封襄邑王。老五朱祁鋹于景泰元年(1450年)受封洛川王。老七朱祁鉷于天順二年(1458年)受封南樂王。
自此趙藩再無絕嗣之憂。
殷墟遺址
而到了正統九年(1444年)正月,朱瞻塙的宮人高氏為他誕下一對雙胞胎男嬰。若如文章開頭所言,朱瞻塙定然會懊惱不已,乃至遷怒剛降生的嬰兒及其生母。可實際上他是如何做的呢?在雙胞胎降生的第一時間喜滋滋的派人向明英宗報喜。
小皇帝接到堂叔的喜報,也是十分喜悅,認為這是列祖列宗的庇佑所致,乃朱明宗室繁衍壯大的標志性事件,故專門去信給叔父賀喜,要求他好生撫育。
“己卯書復趙王瞻塙曰:‘承喻叔宮中一產二子。此蓋祖宗福祐所及。叔積善之慶。宗室蕃衍之徵也。惟善撫之。’”(《明英宗實錄》)
從皇帝與朱瞻塙這對叔侄的對話來看,這極可能是朱明宗室誕生的首例雙胞胎,上到皇帝,下到趙王,認為有如祥瑞,無不滿懷欣喜。
不過天順元年(1457年)六月,和朝廷給宗室子弟賜名時,趙藩獲賜的只有第八子,名為朱祁鏓(音cōng),而無第九子的名諱,看見雙胞胎中的一個沒能活到賜名便夭折了。
夭折的那位會否是人為的呢?只能說你想多了,古代嬰幼兒夭折率本就居高不下,相對于單胎,雙胞胎的各項指標大多偏弱,自然更難養活。
由此可見,古代并無忌諱雙胞胎,視雙胞胎為不詳的傳統。想也知道,在農業社會,人丁是一種重要的生產資源,多子多福才是傳統。所以朝廷非但忌諱雙胞胎,反而會有激勵措施。比如正統五年(1440年),浙江臺州府臨海縣百姓吳納之妻余氏生下三胞胎男嬰,地方上報之后,明英宗命地方給予米鈔補助,這豈是忌諱雙胞胎該有的態度。
“(六月)丙申……浙江臨海縣民吳納妻余氏一產三男,命給米鈔如例。”(《明英宗實錄》)
關鍵是后面還跟著“如例”二字,也就是說明朝還制定了生育獎勵制度,古代忌諱雙胞胎不攻自破。
明代趙王府遺存:安陽高閣寺
順帶說一句熬出頭的朱祁鏓,最終受封平鄉王,他這一支傳承到了明末,與大明相始終。而他那六為獲得封爵的兄長,按《明實錄》記載生母均為王氏,因此很多資料稱他們皆為趙王妃王氏所生,都是嫡子。實則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按實錄的記載原則,在宗王去世進行生平簡介時,王妃所生之子都會冠以“母妃”,庶子大都以“母”或“生母”相稱。查閱實錄可得老大朱祁镃、老四朱祁锃、老五朱祁鋹和老七朱祁鉷都是趙王妃王氏所生,屬于嫡子。而老二朱祁鋆和老三朱祁(釒芮)的生母為趙王宮人王氏,屬于庶出。
除九個兒子外,朱瞻塙還有至少五個女兒:長女早夭,次女受封武陟郡主,其余三女分別受封長社郡主、清豐郡主和元城郡主。
“(天順二年八月)癸未,賜趙府長社郡主、清豐郡主、元城郡主,及儀賓翟珉、白祿、張季賢誥命、冠服、鞍馬等物。”(《明英宗實錄》)
阿越說
景泰五年(1454年)七月二十七日,趙王朱瞻塙薨逝,在位23年,終年43歲。趙藩的生死存亡聚焦于朱瞻塙一人身上,好在他一生子女眾多,對趙藩的發展壯大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總體而言這位趙王殿下人品不壞,估計是吸取了父王生前的教訓,在位期間并沒有鬧出什么幺蛾子。但他在朝廷面前努力刷存在感的那些行為,說實話多少有些沒眼看。關鍵手下還有人不配合,有意無意的往自家王爺臉上抹黑。
比如景泰三年(1452年)王府校尉糾集一般匪徒在夜色的掩護下搶劫百姓,結果學藝不精被人反殺。校尉被人殺害,這還得了,趙王殿下立馬派王府校尉總旗王忠前去問詢。結果王忠抵達對方家里后,不問青紅皂白意圖把人給綁了。可惜馬失前蹄再次被圍毆。
朱瞻塙大怒,強命彰德府同知高諒將他眼中的這幫子暴民抓起來送王府處置。趙王殿下的處置方式簡單粗暴,徑直把人打死了事。
明朝宗藩制度設計之初,便是藩王建邦而不臨民,也就是無權干涉藩地民事,何況歷經削藩之后的正統朝。這下算是捅了大簍子,上到朝中大佬,下到河南三司,紛紛要求處置趙藩。趙王貴為親藩不好動,那就拿王府長史談道、胡永興開刀,要求治其“不能諫止”之罪。
眼看事情鬧大,朱瞻塙立馬認慫,上疏請罪。一向好說話的明代宗這次態度十分堅決,將趙藩長史拎過來治罪,同時去信嚴厲警告這位王叔。
“戊子……趙府有校尉糾徒夜劫民者,為民所格殺。趙王瞻塙遣總旗王忠訊其狀。忠徑詣民家,縛其民欲以歸,復為民所毆。王怒,召彰德府同知高諒執其民至府,杖死之。事聞,下河南三司勘狀。因劾長史談道、胡永興不能諫止,及諒等俱當究治。王上書陳罪,且乞宥道等不究。詔究道等罪。遺書戒王,令自今恪遵禮度,勿蹈前失。”(《明英宗實錄·廢帝郕戾王附錄》)
也正因此,朱瞻塙去世后,朝廷給予的蓋棺定論為“惠”。這是一個似褒實貶的謚號,也算是一種無聲的批判吧。
喜當爹的楚考烈王
至于雙胞胎,歷史上出生于帝王之家的雙胞胎并不少見。比如商王康丁便是雙胞胎之一,他還有一個弟弟艮。再比如戰國末期喜當爹的楚考烈王熊完,就有一對名義上的雙胞胎兒子:熊捍和熊猶,其后分別為楚幽王、楚哀王。這哥倆的事跡足以證明網上流傳古代皇室忌諱雙胞胎男孩,一旦降生必須弄死一個,以免影響繼承的說法純屬瞎扯淡。
大明宗室之中,雙胞胎也并非只有這一例,比如周藩安吉王朱勤(火勃):朱朝(土守)、朱朝壟,晉藩河東王朱敏淴的嫡長子朱求杚(音gū)和嫡次子朱求楠,也是雙胞胎,其中朱求杚還承襲了爵位。趙藩湯陰王府輔國中尉朱翊鋾(音táo),同樣有一堆雙胞胎兒子:朱常濎(音dǐng)、朱常濨(音cí)。當然最著名的當屬楚藩末代楚王朱華奎和宣化王朱華璧這對雙胞胎兄弟,畢竟引發了楚藩版三大案,在歷史上影響著實不小。
所以古人認為雙胞胎不吉利的言論,究竟是史實,還是某些人為了博眼球故意編撰的謊言,不言自明了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