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外賣在2月11日宣布啟動“品質堂食餐飲商家”招募,到今天已走過120天的運營周期。
120天里,京東以差異化戰略快速切入市場,在訂單規模、用戶增長、生態構建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但也面臨消費習慣固化、補貼依賴及利益平衡等的深層挑戰。
從0到行業第三極的突破
短短120天,京東外賣完成了從“破局者”到“局中人”的角色轉變。京東外賣上線僅40天,3月24日訂單量即突破100萬單;60天時至4月22日單日訂單量躍升至1000萬單。截至6月1日,日均訂單量已突破2500萬單,占據全國外賣市場超31%的份額,在品質外賣細分領域更達45%的市占率。
這一增速遠超行業預期,甚至超過“餓了么”的核心訂單量級(2500萬-3000萬單/日),與美團(約6000萬單/日)形成“三足鼎立”格局。艾瑞咨詢數據顯示,京東外賣在占整體市場60~70%品質外賣賽道的強勢表現,直接推動行業從“低價擴張”向“品質升級”轉型。
商家生態的快速構建
京東外賣入局僅一個月,截至3月17日,京東外賣已覆蓋全國126個城市,入駐品質堂食餐廳突破30萬家。至6月1日,合作商家數量超150萬家,部分品牌(如庫迪咖啡)的京東渠道訂單貢獻率達60%。
眾所周知的一條核心策略,京東外賣宣布“5月1日前入駐商家全年免傭金”,這成為吸引優質商戶的法寶。而其后續傭金率不超過5%,顯著低于美團的15~20%。商家反饋顯示,同等訂單量下,京東外賣的利潤可達其他平臺的“1單抵3單”。
騎手福利成了穩就業的“優等生”
京東首創全職騎手“五險一金全包”政策,截至6月已簽約超12萬全職騎手,計劃年底擴招至15萬人。騎手在核心區域日均配送訂單量達60單,配送時效控制在30分鐘內,用戶滿意度達92%。這一舉措不僅提升行業標準,更通過“流量傾斜+保底收入”策略穩定運力供給。
外賣生態升級版的初步構建
經過120天的打磨,京東外賣已經初步構建起了外賣行業的生態升級版。
首先,用戶增長與生態協同效應。京東外賣用戶以PLUS會員和校園群體為主,兩者合計貢獻62%的訂單量。截至6月初,京東APP月活躍用戶達5.51億,其中外賣業務帶動季度活躍用戶數同比增長超20%。
依托京東主站的“秒送”頻道,京東外賣整合咖啡、生鮮、藥品等即時零售品類,形成“高頻餐飲帶低頻商品”的消費閉環。例如,現制咖啡訂單占比近50%,庫迪、瑞幸等品牌單量達十萬級,而3C、家電等品類通過外賣配送試水,探索新流量入口。
其次,創新行業模型。京東外賣是首個杜絕純外賣店入駐的平臺,3個月內清退約8000家不合格門店,入駐審核通過率不足40%,并通過“全民監督+線索獎勵”機制(如反饋無堂食餐廳獎勵40元京東飯卡)強化品控。
京東承擔全職騎手社保成本全由京東承擔,且確保現金收入不因繳納五險一金減少,這一模式倒逼美團、餓了么跟進調整。此外,超時20分鐘以上訂單免單、“隱私面單”等服務提升用戶體驗。
障礙:消費習慣、補貼依賴、利益博弈
然而,必須看到在這個過程,京東外賣依然面臨著來在內外的壓力,這些壓力是外賣行業發展面臨的共同問題。
1、用戶習慣壁壘
美團、餓了么占據超90%市場份額,用戶對“外賣=美團/餓了么”的認知根深蒂固。直到今天,京東外賣入口位于APP二級頁面,,用戶觸達效率低于美團、餓了么的一級入口,轉化率受限。
初期用戶以價格敏感型為主,補貼退坡后流失風險高。例如,部分用戶反饋“京東外賣價格比美團高16%”,且復購率僅35%,低于美團的50%以上。此外,美團通過“到店+到家”全鏈路覆蓋生活場景,而京東外賣目前仍以餐飲為主,缺乏高頻服務聯動。
2、補貼政策不可持續
京東外賣初期投入百億補貼,如最高20元外賣券,早10點、晚8點搶券等,但隨著補貼比例調整,有報道稱商家承擔從0提升至70~80%,商家端反彈加劇。例如,“滿11減10”活動中,商家需承擔7元,京東僅承擔3元,部分商家因利潤壓縮選擇退出或轉向美團。
這種補貼面臨著挑戰。當前,京東外賣沒單均虧損約5~10元,假設維持2500萬單日訂單量,年虧損或超180億元。盡管京東集團年利潤超400億元可支撐短期投入,但長期需通過“流量變現+增值服務”、如廣告、金融分期等來平衡收支。此外,美團已啟動“浣熊食堂”透明廚房計劃,傭金率降至4~6%,進一步擠壓京東的成本空間。
3、商家與平臺的利益博弈
盡管京東宣稱“全年免傭金”,但實際通過“補貼分攤+流量綁架”變相增加商家成本。例如,商家若不參與補貼活動,店鋪排序將下降,被迫接受“7:3”甚至“8:2”的補貼分攤比例825。部分商家反饋,參與活動后實際利潤微薄(如“賺3元需花7元推廣”),甚至出現“負收入訂單”。
運營過程中,商家端出現配送費重復扣除,如“傭金”與“配送服務費”雙扣費,鎖價限制——修改價格需低于其他平臺,這引發商家對平臺的信任危機。京東雖通過“辟謠”和“合同修改”回應,但商家不滿情緒仍存。
4、配送網絡與成本控制瓶頸
京東依賴達達騎手,但在三四線城市及郊區拒單率達28%,配送時效波動顯著,部分訂單超時率超10%。相比之下,美團憑借千萬級訂單密度,配送成本僅為京東的65%,單均4.3元,而京東則高達8~9元。
全職騎手保底薪資+五險一金政策推高單均成本。摩根大通測算,京東外賣單均虧損需控制在2.7元以內才能維持百億補貼額度,但實際運營中難以實現。此外,騎手規模擴張(計劃年底15萬人)可能進一步加劇現金流壓力。
長遠發展的根本:各方利益平衡
京東外賣的探索揭示了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的底層邏輯:平臺需在品質標準、價格競爭力、商家利潤與自身盈利之間找到可持續的平衡點。這個平衡點該如何獲得?京東外賣似乎已經開始了調整。
1、繼續品質優先的差異化路徑
調研顯示,70%用戶點單時擔憂衛生問題,而京東外賣已成為五成用戶的品質首選。京東外賣一入局便高舉高打,僅招募具備線下堂食資質的餐廳,通過明廚亮灶、資質公示等措施解決用戶食品安全焦慮。這一點啟示也是其迅速獲客的法寶。
2、逐步調整價格策略
初期,京東外賣通過“百億補貼+會員專享券”快速打開市場,但此類策略導致用戶對價格高度敏感,補貼退坡后留存困難。
京東已開始試點“商家分攤70%補貼+平臺流量傾斜”模式,并計劃在618大促后逐步減少全民補貼,轉向“爆品直降+會員專享”精準投放。同時,通過“品質認證+用戶評價”建立自然流量分配機制,降低商家對補貼的依賴。若能在2-3年內將日訂單量穩定在2000萬單以上,規模效應有望攤薄單均成本。
3、轉變盈利模式
京東外賣的長期可持續性取決于能否跳出“傭金+補貼”的傳統路徑。參考拼多多、抖音的“低傭引流+增值變現”模式。例如,廣告收入。通過首頁推薦位、搜索結果頁競價排名等商業化產品,向商家收取營銷費用。
金融服務。利用京東數科的金融科技能力,推出一些如“外賣分期付”、“商家小額貸款”等產品實現變現。
數據服務。利用京東已經形成的大數據資源和強大的分析能力,向餐飲品牌提供消費趨勢分析、選址建議等付費服務,成為本地生活領域的“數據基礎設施”。
結 語
京東外賣的120天試驗了“品質+物流+低利潤”策略的可行性,但其真正價值在于推動外賣行業從“規模擴張”向“價值升級”轉型。
短期來看,京東需在補貼退坡與用戶留存之間找到平衡,避免重蹈“補貼驟減導致訂單暴跌”的覆轍;中長期則需通過生態協同與效率革命,構建難以復制的競爭壁壘。
這場“中考”不僅是京東的階段性考驗,更是整個行業重新審視“質量、價格與平臺責任”的契機——唯有實現多方利益的動態平衡,方能在本地生活服務的“馬拉松”中持續領跑。
聲明:文中使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包括封面圖片均來自百度圖片搜索結果。如涉及使用不當請聯系編者刪除。
提示:
* 本文為“食材界”原創,歡迎業內外媒體轉載。轉載請在后臺回復“轉載”了解相關規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