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稀土出口管制政策還在發揮巨大作用,從我國手中得不到稀土的國家竟然開始“狗咬狗”便是最好的例證。也是,既然可以存在“美國優先”,那么其他國家為了自身利益而紛紛跟進推出不同版本的“xx優先”也就不奇怪了。只是我國在用出反制措施時很可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這也算是額外的福音了,至少強化了我國在那些需要稀土的國家心中無與倫比的重要性地位。
據媒體報道,莫迪政府在本月13日對著印度國內的稀土公司(IREL)下了一紙禁令,要求暫停和日本維持的長達13年之久的稀土出口協議。
莫迪政府給出的理由是優先保障國內需求和盡可能地減少印度在稀土領域對于我國的固有依賴。
然而,這也就意味著日本一直以來都對一個客觀事實毫不知情,那就是印度出產的稀土產品其實來源于我國,印度只不過是做了簡單的包裝而已。
為什么會這么說呢?從減少印度對于我國稀土的依賴當中便可看出,盡管這句話切實包含兩層含義,但印度如果能夠在稀土出產和加工領域頂起半邊天,印度為何要單方面毀約日本?
故而,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印度雖然守著規模無比龐大的稀土資源,卻沒有十足的開采、加工能力。
目前仍然是我國在稀土開采和加工領域占據世界領先地位,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相企及和匹敵。
但我國只對韓國開放了稀土產品的供應,不管是日本還是印度都不在其列,這就使得印度和日本均不約而同地作出了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在日本看來,稀土產品的供應的確是我國為主力,可自己還有印度這個生意合作伙伴,緊急加大從印度進口稀土產品完全可以起到緩解燃眉之急的作用。
至于自己還沒有獲得像韓國一樣的待遇實際并不打緊,原因在于,既然韓國可以和我國在談判中拿到源源不斷的稀土產品,那就意味著日本也可以“有此殊榮”。
只要日本能夠滿足我國開出的條件,我國就也會讓日本用上我國出產的稀土,畢竟給韓國開口子也從另一方面給出了意味極為明顯的暗示。
在印度看來,自身開采加工能力不夠的掣肘仍然存在,如果要一味維持和日本多年來的出口協議,那就相當于將自身的把柄主動送到我國手里,讓我國就此拿捏印度。
這樣的一幕是印度不愿看到的,所以印度寧愿交惡日本,也不愿意在表面上繼續維持“印度產的稀土實際來源于我國”這一表象。
言而總之,印度是在“兩害相權取其輕”,反正在本國利益面前暴露再多都是值得的。
但日本和印度追求利益最大化卻實質性不相容,因為印度在稀土產品上欺騙了日本,現在露餡兒了,不能夠繼續維持騙術了。
不過,即便如此,日本也不能報復印度,或者說想要報復印度恐怕也要掂量掂量一下才行。
理由有兩點,第一點是日本國內的資源非常缺乏,高度依賴進口的日本不能得罪各種資源的出產國,即使印度在稀土產品上打馬虎眼,弄了殺豬盤,高價從日本身上賺錢也不能得罪。
畢竟現在的印度沒有辦法做到完全取代我國在稀土領域的壟斷定位并不意味著以后的印度不可能做到,很重要的原因是稀土產品是不可再生的,而印度擁有的稀土資源規模無比之大;
第二點就是日本需要同多個不同的貿易伙伴維持穩定關系,中美關稅戰讓日本由衷認識到,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是不行的,即使中日關系已經有所回暖也不夠。
只有從不同國家當中進口稀土產品才會讓日本無時無刻都處于較低風險之下,不受國與國之間的緊張關系影響。
因此,出現當下這種結果非但不會讓人極其意外,反而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為潮水退去之后,裸泳的人一個也跑不掉,通通都要現形。
就是可憐日本了,被印度騙了之后還不能肆意聲張,還要繼續討好印度,誰讓日本國內沒有充足的資源以及印度十分雞賊地控制了開發速度呢?
之所以會這樣說主要是印度可以讓其他國家幫助自己加大開發稀土的力度,但印度卻沒有選擇這樣做,這就意味著印度自始至終都在奉行一個法則,那就是“好東西只能越來越貴”。
別看現在我國是稀土產品的最大供應國,但我國擁有的稀土資源并非無窮無盡,一旦賣完,就該輪到印度取代我國,印度稀土進入主場,這是印度一直轉賣我國稀土產品的深層次邏輯。
參考資料:
印度:為擺脫中國,稀土不賣日本了|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