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克而瑞業務板塊廣佛團隊觀點,僅供參考
日前克而瑞對今年以來海珠區新房市場進行盤點時發現,海珠樓市由原來的剛需“拒之門外”,到現在的“撐起半邊天“,成交規模創下位列同時期新高,點此回顧:
與此同時,小編還發現,而同為中心四區的荔灣,早已快人一步,剛需戶型已是稀缺產品。
01
去化周期全市最短,斷貨王實至名歸?
克而瑞數據監測顯示,截至2025年5月末荔灣區90㎡以下戶型商品住宅庫存1039套,去化周期4.1個月,無論是庫存規模還是去化周期,均為全市最短。
而與之相對應的,截至2025年5月末,荔灣區120㎡以上戶型商品住宅庫存3255套,去化周期15個月以上。
但要知道,2022年以前,克而瑞數據監測顯示,荔灣區120㎡以上戶型商品住宅庫存規模及去化周期遠低于90㎡戶型,屬于彼時的“斷貨王“。
這也反映出了,盡管流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荔灣區90㎡戶型“斷供”并不是一個長期的狀態。
事實上,克而瑞監測到,自去年起,荔灣“缺貨”的不僅是剛需戶型,而是全區都處于一個“缺貨”的狀態。
克而瑞數據監測顯示,截至2025年5月,荔灣區商品住宅庫存5725套,去化周期11.7個月,為全市最短。
換句話講,去庫存,荔灣是“領頭羊”的存在。
此外,小編還發現了個有趣的現象,在荔灣區“缺貨“的市場背景下,部分二手房迎來了暫時的”春天”,
對比可見,該小區二手房同類戶型成交均價由半年前的4萬元/㎡出頭漲至今年五月份近4.5萬元/㎡,漲幅為12%。
02
荔灣剛需為何出圈?
而荔灣90㎡以下新房戶型之所以能成為目前當下廣州樓市為數不多的“斷貨王“,或許有以下幾個原因:
在土地供應端上,以去年為例,克而瑞數據監測顯示,在全市土地市場略微回溫的背景下,荔灣供應4宗涉宅用地,供應總建面23.84萬㎡,成交2宗,成交總建面4.8萬㎡,與其他區域的土地供求規模存在一定的差距。
土地成交宗數減少,也就間接導致了新轉化的項目數量減少。
加上成交的地塊均為“小而美“類型,這也讓開發商的操盤思路發生轉變,主力打造更符合剛需群體的項目,同時也有利于項目去化的加快。
以去年入市的保利雅郡為例,入市不到半年時間就已清盤。
在產品力上,盡管項目以剛需產品,但產品打造上依舊有不錯的表現。
例如荔灣首個吃到新“螃蟹”的保利和頌,戶型實用率超100%,疊加近地鐵、學校預期明朗的優勢,斬獲2024年一季度廣州商品住宅成交套數TOP1。
除上述原因外,對于其他主城區而言,性價比是荔灣其中一張王牌。
克而瑞數據監測顯示,今年1-5月荔灣區90㎡以下戶型商品住宅套均價約341.91萬元,遠低于天河405.81萬元、海珠475.07萬元。
疊加項目產品力的提高,購房者可實現“花小錢、大享受”。
更為重要的原因,去年廣州出臺了包括全市解除限購,降首付、降利率等利好政策,促進一大批了購買力的釋放,荔灣就是當中的受益者。
克而瑞數據監測顯示,荔灣區2024年商品住宅成交6641套,不僅處于全市中上游水平,還創下了近六年來的新高。
最后,小編為大家帶來今年以來荔灣區90㎡以下戶型新房成交套數排行榜:
越秀瓏悅西關以164套成交規模位列第一,保利珠江印象以144套緊隨其后,越秀·天瀛以92套成交規模奪得第三位。
經過十余年淬煉,克而瑞從行業數據延伸到泛地產數據,通過與上下游產業運營商的互動和滲透,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房地產大數據生態圈。依托中國房地產住宅信息服務平臺(CRIC)和中國房地產資管信息服務平臺(CAIC)的支持,克而瑞業務覆蓋住宅開發、不動產運營、物業社區等房地產領域。創新研發產品中國房地產決策咨詢系統、投資決策系統、柵格地圖系統、GoingData、易客達、金融數據系統、資產管理系統、商辦數據系統、租售系統、文旅系統、康養系統、產城系統、物管系統等,為大量房企提供了決策依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