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可 (新京報傳媒研究院)
在需要當事方回應的新聞事件中,“正在核實”似乎已經成為了標準答案。但“正在核實”能算新聞嗎?
01
新聞安全牌
6月16日,江西新余的唐先生向媒體反映,2025年4月他將患重癥的孩子從江西省兒童醫院轉至上海治療時,800公里的路程被“民營救護車”收取了28000元轉運費。
800公里、2.8萬,巨額轉運費自然是具備報道價值的新聞點,但在新聞行業,時效性與準確性的博弈從未停止。
對媒體而言,搶到“首家報道”意味著流量和影響力,但完整調查又需要時間。于是,“正在核實”就成為一張萬能的安全牌,既滿足了時效性要求,又規避了事實不清的風險。
但問題在于,當所有媒體都打出這張安全牌時,新聞的同質化就不可避免。翻閱各家報道,除了事件基本要素略有差異外,核心信息點別無二致。這種報道模式雖然安全,卻讓新聞失去了應有的深度和銳度。
02
被利用的標準話術
媒體的時效性壓力帶來通稿般的“正在核實”,而值得警惕的是,一些部門已經摸清了傳播規律,用“正在核實”作為應對輿情的標準話術,既安撫了公眾情緒,又為自己爭取了處理時間。
實際上,"正在核實"之所以成為高頻回應,折射出的是政府部門的應對困境。一方面,快速回應是輿情處置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過早下結論可能引發次生輿情。
這種矛盾在復雜事件中尤為突出。尤其當事件涉及醫療、交通、物價等多個領域時,單一部門很難快速給出定論。以此次天價救護車事件為例,費用核定需要物價部門介入,車輛資質需要交通部門核查,醫療行為需要衛健部門認定,完整的調查結論往往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得出。而公眾的耐心有限,這種期待落差,讓部門回應陷入"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的尷尬境地。
03
“正在核實”不是“爛尾起點”
新聞的生命力在于推動問題解決,而不是僅僅記錄問題存在。然而現實中,“正在核實”類報道往往陷入“有開頭沒結尾”的怪圈,多數事件在輿論熱度消退后,便再無聲息。新熱點沖擊、采編資源有限、信源不配合等都會讓此類報道最終成為“爛尾新聞”。
這種“爛尾”現象背后,是媒體與公眾期待的嚴重錯位。公眾要的是結果,而媒體往往只能提供過程。當“正在核實”成為報道的終點而非起點時,輿論監督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因此,對媒體而言,注重“正在核實”新聞的追蹤機制,強化解釋性報道,在等待官方結論時提供專業背景,都是解決“正在核實”類報道同質化問題的可選項。對比之下,那些真正產生影響力的報道,正是因為媒體沒有止步于初步回應,而是持續追蹤、擴展選題范圍,才能最終形成完整閉環。
除此以外,相關部門同樣需要改進回應機制,初步回應時明確核實時限,過程中定期披露進展,結案后完整公開信息。
“正在核實”不應是輿論監督的暫停鍵,而應是建立信任的起點。只有媒體給調查留出空間,部門為透明做出努力,“正在核實”才能真正轉化為讀者想要看到的完整新聞。
校對 | 張彥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