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期待每一個共鳴的你,關注、評論,為學、交友!
西周滅亡、東周初立時出現了兩個周王并立的這一段史實,包括《史記》在內的絕大部分史料均無記載。
僅有《左傳》留下極為簡短的八個字:“攜王奸命,諸侯替之?!敝劣跀y王是誰、為何被殺、被誰所殺等內容均是謎團,《竹書紀年》卻對這些問題一一給出了答案。
那么,究竟是哪位諸侯如此膽大犯上,違人臣之禮,竟殺死了周天子呢?
1、犬戎滅周
眾所周知,西周的衰敗是從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開始的。周幽王非常寵愛褒姒,但是褒姒不愛笑,周幽王為了逗笑褒姒,就點燃了烽火臺。各路諸侯看到烽火以為有外敵入侵,就慌忙派兵去救駕??吹交艔垺⒗仟N的救兵,褒姒笑了,而諸侯們也明白了這只是周幽王與褒姒玩的一個游戲。
西周初年受封的姜姓諸侯國。
為了讓褒姒更開心,周幽王廢掉賢德的申后和原太子姬宜臼,讓褒姒的兒子姬伯服成為國家的儲君。姬宜臼感覺形勢不妙,自己不但當不成太子,可能性命都難保,于是他尋機攜母親出逃到申國。
申國的國君是申后的父親、姬宜臼的外公,從此姬宜臼就和母親在申國安頓下來,并和昏庸無道的周幽王結下了深仇大恨,西周的亡國悲劇就在這種情況下開始上演。
周幽王在得知申后和兒子出逃申國后勃然大怒,準備率大軍攻打。申國只是一個小國,國力非常有限,申侯為了自保,居然向犬戎、鄫國稱臣,圖謀一起對抗周王朝。犬戎是中原王朝的大患,歷史上的高辛氏就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的歷史教訓,可見犬戎力量的強大。申侯答應犬戎王:“只要你幫我攻破鎬京,國都里的財寶、美女都是你的戰利品,由你任意處置。”貪婪的犬戎王頓時答應下來。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一場殘酷的戰爭爆發了。周幽王很自大,認為自己的軍隊會很快平息叛亂。但讓他意外的是,當諸侯們看到戲弄過他們的烽火再次點燃時,并無應援之意,而貌似強大的西周在犬戎與申國、鄫國的聯合打擊下,一夜之間就滅亡了。
犬戎攻破鎬京后大肆焚燒、殺掠,不僅殺死了太子姬伯服,還擄走了褒姒。許多西周的王公貴族、卿士大夫全家被屠,大量的金銀、珠寶被犬戎軍隊劫掠一空,周幽王和鄭桓公也在此亂中被申國軍隊殺死。
廢太子姬宜臼和其外公申侯引狼入室,導致西周王朝和無辜百姓遭受了滅頂之災。之后申侯雖帶領人馬奪回已人去城空的鎬京,但此時的犬戎已失去控制,四處燒殺搶掠,讓原本安寧富庶的王畿地區變成了人間地獄。申侯在得知幽王已死的確切消息后,考慮到鎬京已被嚴重破壞,且不再安全,因此伙同鄫侯、許文公、鄭武公等返回申地,擁立姬宜臼為天子,史稱周平王。
2、二王并立局面
此時,曾為周幽王掌兵征戰的柱臣虢公翰對此情景憂心忡忡,同時也對申侯等人擁立姬宜臼為王十分不滿。申侯、姬宜臼竟勾結西戎外邦殺死當朝天子,虢公翰作為王室宗親、幽王的重臣,又是王畿的守護者,當然十分痛恨“叛亂者”,況且他的父親虢石父就在此亂中被犬戎所殺。于是,他找到留守鎬京的幽王胞弟姬余臣,鼓動并擁立他繼承幽王的大統。姬余臣為人比較賢德,在諸侯和百官間有著很好的口碑,因此深受王公貴族和周地百姓的支持。
此時的鎬京,不僅有犬戎作亂、時而侵擾,其他的少數民族部落也在虎視眈眈。姬余臣和虢公翰料定京畿地區已無險可守,更無法安定發展,于是姬余臣決定遷移到虢公翰的領地,在虢公翰及許多諸侯、舊臣的擁立下宣布繼位,史稱周攜王,此時周王朝出現了兩王并立的局面。
同時出現兩個天子,究竟誰才是正統呢?由于不同史料的政治立場不同,給出的結論也不同。《竹書紀年》中并稱“平王”和“攜王”,并承認“二王并立”,似乎是采取中立的態度,但之后用的卻是平王紀年,可見其仍以周平王為正統;而在清華大學于2008年收藏的戰國楚簡(又稱“清華簡”)“系年”篇中,卻以姬余臣為正統,并且稱其為“周惠王”,而非“周攜王”。
據《竹書紀年》的記載和專家的考證,“攜”字是庶出和怠政之意,具有貶義,是姬余臣死后平王給予的具有污蔑和諷刺的謚號,而周惠王才是其擁立者對他的尊稱。
東周的歷代天子均是平王的子孫,因此所有周代正史不僅以周平王為正統,更刻意回避周攜王的存在,后世的正統史書更是如此。如孔子修訂的《春秋》、司馬遷撰寫的《史記》,由于為尊者諱的緣故,均沒有記載周平王勾結犬戎,弒父、殺弟、亡周、禍亂人民的罪行,更沒有提到過“周攜王”這三個字。
僅在《左傳》中看到一句“攜王奸命,諸侯替之”,究竟何意,讓人摸不到頭腦。多虧了戰國墓出土的《竹書紀年》,才使這一段歷史大白于天下。
但是比較而言,周攜王才是正統所在。首先,周攜王是包括虢公翰在內的周王室成員所立,得到了大多數諸侯和民眾的擁護;而平王是引外族進京、與周王朝為敵的申國所立,在法統上周攜王更勝一籌。
其次,周平王是廢太子,早已被剝奪儲君的身份,從制度層面上已不再有成為國君的可能性,他的繼位可謂名不正、言不順;而姬余臣是先王之弟,繼承王位雖不符合法理,但西周也有周孝王“兄終弟及”的先例,且西周末年的“嫡長子”制度已名存實亡。
當然,周平王不被大多數諸侯信服的主要原因是:他的擁立者為讓他繼位,居然勾結犬戎進京,給周王朝帶來了滅頂之災,讓國都和宗廟所在陷入浩劫,百姓生靈涂炭,這是通敵賣國的行為;周幽王雖然昏庸,卻是名正言順的周王,更是平王的生父,引外族入侵來消滅自己的君主、殺死自己的父親,終逃不脫弒君殺父的罪名。
在那個注重父子、君臣之禮的時代,這是為人所不齒的行為。據清華簡記載,諸侯們9年都不來朝貢,周平王已失去了人心和天子的權威。
3、平王東遷
很快,各地的諸侯因擁立的周王不同而分化成兩大陣營:明確支持周平王的除了“外公家的”申國之外,僅有鄫國、許國和鄭國;而支持周攜王的是周王室貴族、重要的輔政大臣、鎬京的百姓以及虢國、褒國、畢國、霍國、蔡國、虞國等10多家姬姓諸侯;而更多的諸侯國,尤其是大國,干脆誰也不支持,采取了中立、觀望的態度,并趁機發展自己的勢力。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各諸侯國對兩王的態度發生了明顯變化,并選擇了重新站隊。因為周平王在當時只是個十幾歲的少年,易于威壓和控制;而周攜王已年逾三十,不但年富力強,而且深得王室宗族的推崇,極難掌控。
于是,晉國、鄭國、秦國、衛國等實力強大的諸侯國為謀私利,轉而支持周平王而舍棄周攜王。而之前一直中立觀望的魯國樂于見到王室在內斗中被削弱,于是對周平王采取默認的態度,并借機增強自己的實力。
此時,周平王的原保護國申國、鄫國都已沒落,原位于汾河谷地上的晉國開始壯大起來。為了把天子掌握在自己手中,晉文侯親自率軍前往申國,把周平王從少鄂迎接到國都京師,就近控制,周平王不敢不從。之后晉國不斷在汾水流域擴張領土,并要求周平王予以認可。
周平王眼見故土被晉文侯所侵,卻無力索回,又不甘坐以待斃,于是決定東遷,希望能得到“堂叔”鄭武公和其他東方大國諸侯的支持,但晉文侯依然緊跟不舍。
周平王元年(前770),晉文侯依靠自身實力和威望,會同鄭武公、秦襄公、衛武公集合四國軍隊,共同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設立新都,至此東周才正式開始。
鄭國的第一代國君鄭桓公是周幽王的親叔叔,在犬戎之亂中臨危不懼,最終與周幽王一同被害,盡顯其對周王室的忠義。周平王東遷后,本期待鄭桓公之子鄭武公能盡心輔佐自己,任命其為司徒,不想鄭武公卻利用把持朝政的機會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他先是滅掉了鄶國、東虢等小國,又吞并了周圍的8個城邑,將勢力延伸到溱水和洧水流域。鄭武公還以擁立平王、護其東遷之功自居,不時向周平王討要一些封地,鄭國的領土得到迅速擴張,很快成為東方諸侯中的“小霸”。
為了遏制鄭國的擴張,周平王讓已被鄭國滅國的東虢復國,把原東虢國君的后裔虢序封于夏陽(今山西平陸一帶),在周攜王的王城所在地和晉國之間插下一個“楔子”,并和擁立周攜王的虢公翰打得火熱。
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周平王也極力拉攏有實力的諸侯:他表彰晉文侯的東遷護駕之功,特賜鎬京封地,并作《文侯之命》,對晉文侯極力追捧,感恩其輔佑之功,并賜多種禮器,同時勉勵他盡心輔佐王室。
除此之外,周平王還先后將周王室已無力控制的豳地(今陜西旬邑一帶)和關中平原賜予秦國,以換取秦國的保護和支持。秦國本是一個不入流的小國,但軍隊的戰斗力超強,在勤王和抵御西戎的戰斗中戰績不俗,憑這次借護駕之功獲得了岐山以西的千里沃土——雖然大部分需從西戎手中搶回。從此秦國被正式列入周朝的諸侯,并一躍成為西部的大國。
4、周攜王的命運
“兩王并立”的情況持續了20年。這段時間,周攜王在虢國的庇護之下安然做著天子。他雖仁德有余,卻謀略不足,其間既未發展自己的武裝,也沒有遷都鎬京,增強自身的實力,而虢公翰則沉浸在“挽狂瀾于既倒”的贊美之中,并以“國之柱石”自居。此時攜王陣營的軍事實力已非常弱小,而支持他的齊、楚等大國均距離遙遠,其他小國自保尚難,僅靠虢國一己之力,豈能保護他的安全呢?
周平王二十一年(前750),感覺大權旁落、收益最少的晉文侯突然發兵攻進虢地,襲殺了毫無防備的周攜王,結束了長達20年的兩王并立局面。晉文侯因此大功,獲周平王許可獨霸山西,并持續對外擴張。晉文侯早就覬覦黃河西岸的土地,而這里又在周攜王陣營的控制之下,因此晉國不斷發兵攻打,很快吞并了這一地區,為后來晉國成為春秋霸主奠定了重要基礎。
此時的周平王雖然沒有了周攜王和犬戎的威脅,但更大的隱患就在他面前。周平王五十一年(前720),周平王為防止鄭國勢力專權獨大,準備重用虢公翰的繼任者虢公忌父。鄭武公死后由兒子鄭莊公繼位,他對周平王寵信并分權給虢公忌父十分不滿。
鄭莊公認為,擁立周攜王的虢國是周王室的敵人,而擁立平王的鄭國是周王室的恩人,怎么能把恩人的權力分給敵人呢?囂張的鄭莊公派軍隊兩次搶割了周王地里的麥子,在他的威壓之下,周平王竟同意互換雙方的兒子為人質,以示互不辜負的誠意,“周鄭互質”事件是東周“禮崩樂壞”的標志。
《竹書紀年》的記載表明:平王末年,周室衰微,擁立他的諸侯大國猶如虎狼,隨意操縱政局為己國謀利,可謂“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周平王只能唯唯諾諾,成為諸侯們的傀儡,周王室為天下共主的威信掃地,從此一蹶不振。而晉、秦、齊、楚四國取代周王朝成為新的發展勢力:晉國掌控天子、把持朝政,秦國在西周故地拓野千里,齊國漸成霸主,而楚國在南方開疆拓土,遂成春秋之霸局。
由于“兩王并立”的這段歷史在幾乎所有留存下來的文獻中均無記載,因此《竹書紀年》從一開始就受到廣泛質疑。直到2008年清華簡被發現,其中“系年”篇詳細記錄了“兩王并立”和周攜王被殺的過程,內容與《竹書紀年》大致相同,從而為《竹書紀年》內容的真實性提供了有力證據。
(正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