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烏戰場上,俄羅斯可謂是吃了通信的大虧,烏克蘭使用美國的星鏈在戰場上,大放異彩。要知道常規的通信,與地面的基站密切相關,倘若出現地面基站覆蓋不到,所有通信都將面臨巨大困境。
而烏克蘭采用SpaceX的星聯衛星提供的通信服務,大大降低了通信對基站的限制,可謂是走到任何地方都能接收到通信信號,讓士兵在戰場上能夠及時收到指令,對戰斗的節奏控制非常有幫助。
在戰場上,俄羅斯可謂是吃了通信的虧,受相關的戰斗經驗的影響,俄羅斯開始布局屬于自己的星鏈衛星星座-“黎明”。
據悉,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總裁巴卡諾夫于6月17日宣布,“黎明”寬帶互聯網軌道星座的首次批量發射活動將于2025年12月進行,屆時將發射16顆衛星。
巴卡諾夫在俄聯邦委員會會議上進一步說明:“目前已有6顆衛星在軌運行。從今年12月起,我們將啟動批量發射計劃,以部署完整的衛星星座。首次發射定于12月執行,預計搭載16顆衛星。”
據其介紹,該星座由俄羅斯航天公司Bureau 1440運營,第一階段計劃部署300顆衛星,第二階段擴展至950顆衛星。巴卡諾夫強調,“黎明”星座是應對馬斯克“星鏈”的競爭舉措,首要目標是為全球提供寬帶互聯網接入服務。
面對美國的星聯和俄羅斯的黎明,不少網友紛紛表示我國應該如何應對?在未來的戰場上,我們是否具備優勢?
‘黎明’與‘星鏈’競爭優勢在哪
俄羅斯“黎明”寬帶衛星星座與SpaceX“星鏈”在寬帶衛星通信領域展開競爭,兩者在軌道部署、技術性能、戰略定位與市場目標上存在顯著差異。
“黎明”的核心優勢在于其超低軌道設計(200-300公里),信號延遲可降至5毫秒以內,優于“星鏈”的20-40毫秒,且更適合遙感測繪。然而,超低軌道也帶來衛星壽命縮短和技術挑戰。“星鏈”則勝在規模和成熟度,已部署超過8000顆衛星,實現全球覆蓋,并在抗干擾能力和生態系統建設方面表現出色。
戰略定位上,“黎明”側重于區域防御,旨在應對“星鏈”的軍事威脅,優先服務于政府和軍隊,商業化程度有待驗證。“星鏈”則致力于全球商業壟斷,用戶規模已達460萬,覆蓋41個國家,商業模式多元化。
總之,“黎明”側重于超低軌道的技術優勢和區域防御價值,而“星鏈”憑借規模優勢和成熟技術在全球商業市場領先。二者將在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上持續競爭,共同推動寬帶衛星通信發展。
中國版“星鏈”-千帆星座
近年來,低軌衛星互聯網發展迅猛,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在埃隆·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已將近兩千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之際,中國也加速布局低軌衛星網絡建設,其中“千帆星座”計劃備受矚目。
“千帆星座”計劃由上海垣信衛星公司主導,該公司實際控制人為上海市國資委。該計劃又名“G60星鏈”計劃,目標是構建一個龐大的低軌衛星網絡。根據已公布的信息,一期工程將部署1296顆衛星,預計在2027年前完成全部衛星的發射。
這意味著,在未來兩年內,平均每月將有超過50顆衛星升空。如此高頻率的發射計劃,預示著中國在衛星制造和發射能力上的巨大進步。這不僅需要高效的衛星生產線,更需要強大的運載火箭技術和密集的發射保障能力。
更令人期待的是,“千帆星座”計劃的遠景規劃遠不止于此。未來,該計劃包含的衛星數量將超過12000顆。一旦全部衛星部署完成,將會形成一個覆蓋全球的巨型星座系統。該系統有望在通信、導航、遙感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為各行各業提供更加可靠、高效、便捷的服務,推動中國乃至全球的數字化轉型。
正如網友所感嘆的那樣,如此大規模的衛星發射計劃,無疑將推動衛星生產制造進入流水線批量模式。這不僅是航天技術的進步,更是中國在商業航天領域的一次重要突破。隨著“千帆星座”計劃的逐步實施,中國將在低軌衛星互聯網領域占據重要地位,為未來的太空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