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飛
01
非省會地級市十強
中國城市的發展,向來特別依賴政策,所以級別很重要。
因為級別高低直接決定了獲得資源傾斜度強弱。
按照級別,中國的城市可以劃分為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地級市、縣級市等。由于有省會這個功能在,所以又出現了副省級省會城市和地級市省會城市。
比如廣州、杭州、成都、武漢、南京、西安、濟南、沈陽、長春、哈爾濱都是副省級省會城市。
其他省會與首府在行政級別上都是地級市,如鄭州、長沙、福州、合肥、南昌、石家莊、太原、烏魯木齊、拉薩、呼和浩特、南寧、貴陽、昆明、銀川、西寧、蘭州、海口。
此外,還有計劃單列市這個功能頭銜,所以又有計劃單列市兼副省級城市,這類城市全國只有五個,深圳、寧波、青島、廈門、大連。
這些城市都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列,今天我們要聊的是非省會地級市,這一類城市在中國30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中,占絕大多數。
由于級別低,沒有省會頭銜和計劃單列市頭銜加身, 所以基本沒有什么好的政策資源加持,自身的發展,全靠自己以及城市掌舵人的頭腦。
能夠在這么多城市中擠進前列,難能可貴,如果能夠排進前十,那就是標準的明星地級市。
本號每年都會寫一期非省會地級市的分析文章,原因也在于此:
在城市發展極度依賴頭銜與級別爭奪政策與資源紅利的大環境下,十強非省會地級市具備與省會、副省級城市、直轄市一較高下的實力,值得所有城市學習。
根據各城市統計局公布的2024年GDP數據,目前十強非省會地級市依次為:
蘇州、無錫、佛山、泉州、南通、東莞、常州、煙臺、唐山、溫州。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02
蘇州、無錫、佛山,鐵打的營盤
非省會地級市十強,江蘇占三個,廣東、浙江占四個,福州一個,河北一個,山東一個。
而在一年前,江蘇還占四個,徐州也在場,只不過2024年被溫州超越取代,不愧是蘇大強。
江蘇的強悍表現還在于:
第一,十三個城市,全部躋身中國內地GDP百強城市之列。
蘇州位居全國第6,南京第10,無錫第14,南通第23,常州第25,徐州第29,揚州第37,鹽城第39,泰州第43,鎮江第57,淮安第59,宿遷第67,連云港第71。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第二,千億縣(縣級市),江蘇占比超三分之一。
2024年,隨著山東滕州、安徽長豐、江蘇新沂GDP邁入千億,全國千億縣擴容至62個。
其中,江蘇一騎絕塵,包攬了22個;浙江11個,江浙合計占比超五成。福建、山東各5個。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賽迪智庫
關鍵的是,排名第一的昆山、第二的江陰、第三的張家港都是江蘇的。
從南北大區域來看,非省會地級市十強,隨著徐州掉隊,北方城市僅兩個,南方8個。這是中國經濟、產業、人口繼續南移的又一佐證。
從過去二十年非省會地級市十強城市陣容變遷,更直觀。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非省會地級市十強城市過去二十年變遷可以看到:
第一,北方城市數量不斷減少。
2004年與2014年北方城市尚有3個,去年僅剩下兩個。
第二,過去二十年,蘇州、無錫、佛山的排名穩如泰山,始終位居十強非省會地級市前三。
蘇州永遠最牛的地級市,無錫則穩居第二地級市寶座。敲重點,這里的地級市,沒有非省會前綴,也即包含了所有省會與非省會。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蘇州的厲害之處還在于,不僅自身是最牛地級市,而且下轄的昆山也是最牛縣級市,而且下轄的張家港、常熟、太倉同樣是十強縣級市。
蘇州的強悍,是其工業地位鑄就的。
蘇州工業實力位居全國第二,在全國僅次于深圳,號稱中國工業第二強市。
2023年,蘇州的工業總產值超過上海。2024年,蘇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7017.41億元,進一步甩開了上海。
制圖 :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從營業收入角度看,蘇州同樣位居全國第二,僅次于深圳。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工業強的背后,最關鍵的是,蘇州以新興工業、民營工業為底色。
蘇州統計局披露, 2024年民營工業產值達到23163.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9.3% ,比上年提高2.6個百分點。
此外,制造業加快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全市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5726.3億元 ,比上年增長7.7%,其中航空航天制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分別增長9.1%和15.9%。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實現產值比上年增長8.4%。集成電路、傳感器、通信及電子網絡用電纜等高新技術產品產量分別比上年增長20.1%、81.2%、11.1%。
工業強的背后是產業強,蘇州擁有全國第二多數量的千億產業。
按照工信部劃分的41個工業行業大類中,蘇州有11個產業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在千億產業數量上,蘇州甚至比深圳還要多,位居全國第二,千億產業數量僅次于上海的13個。
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總產值超過1.4萬億元,這一產業上,蘇州的實力僅次于深圳,位居全國第二。
而且,目前全國各城市中,擁有萬億產業(單個產業非產業集群)的城市只有三個,深圳、蘇州和東莞,且都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蘇州市統計局
無錫的經濟、工業與產業同樣強。作為GDP僅次于蘇州的中國第二地級市,其下轄的江陰也是中國第二縣級市。
2024年無錫GDP高達16263.29億元,位居全國第14位,穩坐第二地級市寶座。
產業方面,無錫工業實力位居全國前列。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4765.2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營收24096.93億元,在江蘇僅次于蘇州。
此外,按照工信部劃分的41個工業大類,無錫總產值超過千億的產業數量高達9個。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無錫市統計局
佛山這兩年的經濟受房地產調整影響(佛山諸多產業與房地產深度捆綁)雖然陷入了水逆,到今年一季度仍未走出,一季度佛山GDP增速位居萬億城市倒數第一。
但佛山的工業底子仍厚實。
2023年,佛山的工業總產值更是超越3萬億,成為工業總產值第四城,僅次于深圳、蘇州、上海。
佛山正走在產業轉型艱難的路上,期待佛山再次迸發。
03
唐山晉級萬億,徐州掉隊,溫州回歸
第三,過去二十年,省會城市強勢崛起,非省會地級市排名整體下降的趨勢非常明顯。
蘇州從第五下滑至第六,無錫從第九下滑至第十四,佛山從第十四下滑至第二十,東莞從第十七下滑至第二十四,唐山從第二十二下滑至第二十七,大慶、紹興掉出排名。
即便是重回非省會地級市的溫州,排名也從2004年的全國第23滑落至2024年的第28。
大慶是排名下滑最多的城市。2003年大慶位居全國第25,2004年掉至第29位,去年位居全國第128位。這是東北城市的典型縮影。
大慶因油田而興盛,是全國最大的油田基地,21世紀初大慶的經濟位居全國第17位。然而由于過度依賴油田,在后來大慶油田成本上升產能減退的背景下,再加上體制僵化,導致人口大量流失,形成了惡性循環。
從大慶市統計局披露的數據來看,過去二十多年,大慶的GDP好似過山車,經歷了快速增長,后又遭遇大跳水,之后浮浮沉沉,陷入了滯漲。
2013年大慶GDP4100億元,2015年直接跳水,只有2301.8億元,漲跌切換,到去年仍只有2862.5億元。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大慶市統計局
第四,唐山的排名下降是因為鋼鐵產能過剩所致,而且沒有跟上新時代的產業升級步伐,以至于在唯一可以依賴的鋼鐵產業不濟之時,沒有了可以支撐的力量。不過,2024年唐山還是沖破了萬億,順利晉級萬億GDP城市。
唐山年初時我有專門寫文分析過。
客觀來說,唐山能夠晉級萬億城市,并不是發展速度快,而是規模已經到了臨界點,再加上第五次經濟普查后的調整,才順利沖關。
從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來看,唐山其實步履維艱。
在去年我分析非省會地級市十強陣容時,就強調過,受鋼鐵產能收縮以及北方環保政策影響,唐山在全國的排名一直在下降。
2011年唐山位居全國第19位,2024年唐山雖然晉級萬億城市,但排名下滑至全國第27位。
受經濟發展束縛,唐山的常住人口這幾年降多增少。2020年人口普查之年,相較于2019年減少了25萬人,過去三年震蕩微幅增加。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唐山統計局
唐山發展為何受困?
恰如我多次強調的,城市發展的根本問題,最終還是要到產業上尋找原因。
作為北方典型的重工業城市,唐山的典型、重點、支柱產業是鋼鐵,其次是化工產業。
來源:唐山統計局
“中國鋼鐵看河北,河北鋼鐵看唐山。”唐山素有“鋼都”之稱,鋼鐵產業,久負盛名。
不過,像山西依賴煤炭一樣,過度依賴一個產業,波動性太強,山西的經濟的好壞基本取決于煤炭產業的一顰一笑。
唐山也是如此,在鋼鐵產能過剩以及北方環保政策沖擊之下,過去二十年唐山的發展明顯降速。
當然,整個北方尤其是東北和環北京地帶,均如此,也因此,盡管唐山發展放緩,但它作為河北經濟第一城的地位,絲毫沒有動搖。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當然,作為河北經濟第一城和北方工業重鎮,底子依舊還是很厚實。
2023年唐山的全部工業增加值4233.4億元,比2022年的4500.1億元有所下降,但這一規模仍高于青島、長沙、西安等重點城市。
根據唐山公布的2023年統計年鑒來看,2022年唐山工業總產值12772億元,放在北方也是存在感很強。
其中黑色金屬冶煉與壓延加工業獨占7025.7億元,是唐山唯二總產值超過千億的產業之一。
另外一個是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規模為1027.4億元。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唐山市2023年統計年鑒
可見,雖然唐山產業轉型的口號喊了多年,但目前依舊是依靠鋼鐵吃飯。鋼鐵產業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55%。
過度依賴鋼鐵產業,并不是好事。
產業是城市的靈魂,但一個城市如果過度依賴某一個產業,則存在結構性不合理。
在快速發展的世界中,沒有任何一個產業是牢靠的,要緊跟時代步伐,緊隨科技步伐,利用科技的力量賦能自身的產業升級,跟隨時代的改變而改變,才能立于潮頭之上。
長春,幾乎就靠汽車制造業。
汽車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3.1%,僅一汽的產值就占全市近55%,營業利潤更是占到全市工業利潤近九成。
鄂爾多斯、榆林的煤炭,東營的石油,泉州的鞋服產業,都是各自的扛把子產業。
產業強當然好,但過度依賴某個產業,就像投資把雞蛋放在了一個籃子里,風險系數很高。
想想看,過去十年的產能調整,干趴下了多少煤炭城市和鋼鐵城市。
當然,有些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以東北來說,產業振興二十年,不是不想振興,而是大船難掉頭。
躺在資源稟賦的溫床上,雖然很舒服,但會逐漸失去創造性。跳出舒適區,才能迎來突破。
但人的天性,決定了大部分人不愿意跳出舒適區。因為跳出,就意味著不確定。
喜歡確定性、厭惡不確定性,這是千萬年進化史寫進人類基因的心理定式,很難改變,所以熟悉的永遠好的,陌生的永遠都是壞的,所以改變習慣很難。
突破萬億之后的唐山,已經在求變。
1月22日上午,唐山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上,官方表示:
把擴大需求作為戰略之舉,把科技創新作為核心要素,把動能轉換作為主攻方向,把改革開放作為關鍵一招……
這兩年,唐山也在發力機器人產業。
數據顯示,去年以來,唐山高新區引進機器人企業71家,機器人企業總數達到198家,占全市近90%、全省65%以上。隨著機器人產業規模化集聚式發展,“一業興、百業活”的協同效應正加速顯現。
第五,徐州掉隊,溫州回歸。
溫州能在2024年順利擠掉徐州,回歸非省會地級市十強,主要是因為去年年末第五次經濟普查對2023年的GDP進行了修訂。
未調整之前的數據是:
2023年年末,溫州GDP為8730.6億元,徐州為8900.4億元。
修訂之后,溫州為9220.6億元,調整了490億元。徐州為9012.4億元,調整了112億元。
溫州調整額度比徐州多出了378億元。
在這一多出額度助攻下,溫州才順利超越了徐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