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三國志·武帝紀》
位極人臣的標配一般都是: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像西漢開國元勛蕭何,三國時期的董卓、曹操等都曾享受過這種待遇。當然對于蕭何那是尊重,董卓、曹操則屬于是權臣了,為什么穿著鞋、帶著劍上朝,就成了一種無上的榮耀呢?
劍履上殿
漢代鞋履以原料質地取名。有皮履、絲履、麻履、草履等。漢履形體寬大,質地粗糙且硬挺,為了方便行走著履時必須系帶。為了防止磨損肌膚,特制了較厚實的布帛或長襪,在襪桶末端用絳帶束緊,使之行走時不至垂落。此時還有女子著圓頭履,男子著方頭履的習俗。
簡單舉幾個古人關于鞋子的規矩:
《禮記》載:戶外有二履,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意思是說拜訪人家時,看見人家室門外放有兩雙鞋子,而室內說話聲非常清楚,那么就可以進去。如果聽不見室內的說話聲,那表示二人在里面可能有機密的事,就不應該進去。
“禮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則坐取屨,隱辟而后屨,坐左納右,坐右納左。”意思是說臣子陪君主飲酒,喝完第三杯之后,就會恭敬地退下。退下取鞋時雙腿跪地,到堂下隱蔽的地方去穿鞋。跪下左腿穿上右腳,跪下右腿穿上左腳。
《禮記·曲禮上》云:“(入戶)毋踐履,毋踖席。”古人進門有脫鞋的禮節,但人一多,后進的人就容易踐踏先進去的人的鞋子。“毋踐履”就要求不要踩人家的鞋子。“毋踖席”是不要踩踏別人的席子。古人席地而坐,身子下都鋪有席子,腳踩別人的席子同樣被認為是不禮貌的。
總而言之,古人對于禮儀是非常看重的,禮樂之制處處都顯示著尊卑有序,綱常倫理的嚴格要求。所以,穿鞋不穿鞋,怎么穿鞋,鞋子怎么擺在古時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更何況于覲見皇帝、參與朝會這種場合了,所以能夠穿著鞋子代劍上朝是極大地恩寵。
贊拜不名
贊拜不名也稱謁贊不名,我們經常可以從一些古裝影視劇中可以看到,當大臣在朝見天子的時候,一般都會被擋在宮門之外,等到皇帝想見誰的時候,就讓太監對外大喊:“大丞相某某某覲見”,抑或是“大將軍某某某覲見”等等。
又因為古代上朝議政時,因為官員數量很多,皇帝不可能把每個人都記住、記清,因此臣子如果向上奏事,也必須由贊禮官向皇帝通報其官職及姓名才行。而一旦獲得了贊拜不名的特權,太監或贊禮官喊權臣的時候就不能直接提其名字了,只可以提其官職、身份。
入朝不趨
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王勃《滕王閣序》
王勃在這句里引用了一個典故“叨陪鯉對”。說的是孔子的兒子孔鯉,有一天快步從院子里走過,孔子問:‘學《詩》了嗎?’孔鯉回答說:‘沒有。’孔子說:‘不學詩,就不懂得怎么說話。’我回去就學《詩》。
趨,是指快走,小步迅速的走過的意思,具體模樣就是要稍微彎著點腰踏著小碎步跑。因此,在古時臣子覲見君主,必須小步快跑,好以此體現出臣子對皇權的尊重,基本上所有的官員們都得這么上朝,甚至普通臣子就連步子邁得太大,或步幅太慢,都會被視為大不敬的舉動。
而一旦獲得了“入朝不趨”的待遇,就意味著權臣可以不用再像其他大臣那樣小跑著覲見了,可以像正常人走路那樣,不說大搖大擺,也終于沒有那么多的拘束了。這也是一種特別的禮遇。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松之注、盧弼《三國志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