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公開歷史文獻資料結合個人理解創作,部分內容為文學性演繹,嚴禁擅自轉載,侵權必究。
鎬京亂象、宮門失火、百姓暴動
大家好,我是那些年,今天咱說段西周的 "救火故事"。有這么位周公后裔,在天子跑路、朝堂大亂的時候,愣是和另一位大臣撐起了危局。
這人叫周定公,姬姓,名鼻,聽著名字普通,可他干的事不普通:周厲王被國人趕跑后,他和召穆公一起主持朝政,史稱 "周召共和",這可是咱老祖宗歷史上頭一回 "大臣聯合執政",新鮮不?
要講周定公,得先說說他接手的是個啥爛攤子。周厲王這主兒,前面咱聊過,是個 "錢串子天子",被榮夷公攛掇著搞 "專利",把山林湖澤全圈起來自己占,老百姓砍柴捕魚都得交錢,最后逼得鎬京百姓抄起鋤頭闖王宮,這就是 "國人暴動"。
周厲王嚇得從后門溜了,一路跑到彘地(現在山西霍州),成了 "流亡天子",宮里就剩下個十來歲的太子靜,也就是后來的周宣王,哭哭啼啼沒主意。
這時候的鎬京,亂得像鍋粥。老百姓砸了王宮的大門,還在找榮夷公算賬,榮家的宅子被燒了,黨羽被捆的捆、殺的殺;貴族們關起門來商量對策,有的想趁機奪權,有的怕引火燒身;守衛王宮的士兵沒了主心骨,要么跟著搶東西,要么卷鋪蓋跑路。就這么個時候,周定公站出來了。
周定公與召穆公在宮中對話、策劃“共和”
這位周定公,是周公旦的后裔。周公旦您知道,周武王的弟弟,幫著成王定天下、制禮樂的大賢人,周定公算是繼承了祖宗的 "穩重基因"。
《史記》里說他 "為人厚重,有先祖之風",意思是這人力道沉、靠得住,不像榮夷公那樣油滑。他當時是周公國的國君,又在王室當卿士,算是 "既懂地方又懂中央" 的老臣,說話有分量。
他剛出面的時候,有人不服氣。有個叫虢季子的貴族,跳出來嚷嚷:"定公算哪根蔥?厲王雖跑了,還有太子在,輪得著你說話?"
周定公沒跟他吵,只冷冷一句:"太子年幼,國不可一日無主。你要是有能耐收拾這爛攤子,我讓你牽頭。" 虢季子瞅瞅宮外的亂民,又看看宮里的哭包太子,脖子一縮不吭聲了。
這時候,召穆公也站出來了。召穆公是召公奭的后代,召公當年和周公一起輔政,兩家算是 "世交"。
召穆公虎(名虎)是個急性子,手里還攥著部分禁軍,拍著胸脯說:"定公兄,咱老周家的天下不能就這么敗了!你主內,我主外,保準穩住局面!" 周定公一聽,趕緊拉著他的手:"正合我意!"
倆人就這么搭起了班子,史稱 "周召共和"。這 "共和" 可不是現在的共和國,是 "周公、召公共同執政" 的意思。
《史記》里寫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 ' 共和 '",《竹書紀年》也說 "共伯和干王位",不過多數專家認為 "共和" 就是周定公和召穆公聯合執政,共伯和可能是個輔助的諸侯,咱就按《史記》的說法來,畢竟更靠譜。
他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撫老百姓。
定公手寫木牌廢“專利”、告示上城墻
周定公讓人在鎬京城頭掛出告示(那會兒是刻在木板上),大意是:"榮夷公的 ' 專利 ' 廢了,山林湖澤還給大伙,被抓的人全放了,賦稅減半,大伙各回各家,別再鬧事了。"
召穆公則帶著禁軍在街上巡邏,碰見搶東西的就抓,但只辦首惡,脅從的教育兩句就放,老百姓見真能活命,慢慢就散了。
有個老漁民,兒子被 "專利官" 打斷了腿,本來揣著魚叉想殺進宮,見了告示,又聽說周定公讓人送來了草藥,嘆著氣說:"算了,只要能下河打魚,不折騰了。" 這樣的事兒多了,鎬京才算沒徹底亂成一鍋粥。
接著是收拾朝堂。榮夷公的余黨,周定公沒一殺了之,而是 "區別對待":手上沾血的,該殺殺;只是幫著算賬的,打頓板子趕回家;愿意改過的,還能留用。
有個叫井伯的小官,以前幫榮夷公收過 "魚稅",嚇得躲在柴房,周定公找到他:"你本是好人家的娃,就是被豬油蒙了心。往后好好幫百姓記賬,算將功補過。" 井伯后來成了理財能手,這事兒雖沒正史記載,但按周定公的性子,八成做得出來。
最難辦的是太子靜。國人暴動時,太子躲在召穆公家,老百姓圍著想殺他報仇,還是召穆公把自己的兒子交出去頂包,才算保住太子(這是《史記》明載的,夠仗義吧)。
周定公覺得太子留在召公家不是長久之計,就和召穆公商量:"讓太子先去我周公國避避,等風頭過了再說。"
召穆公點頭:"還得教他讀書,別像他爹那樣糊涂。" 周定公就請了老儒給太子當老師,專教 "愛民之道",這為后來的 "宣王中興" 打下了底子。
二相分工圖:定公主內,召公主外,兵馬糧草呼應
朝政理順了,倆人又開始分工:周定公管內政、經濟,比如修訂稅法、恢復農桑;召穆公管軍事、外交,比如整頓禁軍、安撫諸侯。
有回西戎想來趁火打劫,召穆公帶著兵就去了,周定公在后方給他備糧草,倆人配合得跟左右手似的。
諸侯們見鎬京穩住了,本來想觀望的,也紛紛派人來朝貢,送點糧食布匹,西周的架子才算沒散。
不過日子也沒那么順。有回關中鬧旱災,老百姓又開始罵街,說 "二相治國也不頂用"。周定公沒怪老百姓,帶著召穆公去祭天,跪在太陽底下暴曬,說:"是我們治國無方,老天爺降罪就沖我們來,別為難百姓。"
祭完天沒幾天,還真下了場雨,老百姓都說 "二相有誠意",這事兒雖帶點迷信,卻看出他們會 "籠絡人心"。
野史里說,周定公和召穆公為了 "誰當老大" 吵過架。召穆公說:"我手里有兵,該我說了算。" 周定公冷笑:"沒我安撫百姓,你兵都沒飯吃。" 最后還是召穆公讓了步:"得得得,我脾氣急,主外;你穩重,主內,行了吧?" 這八成是后人編的,兩家世交,又是共渡難關,哪能這么計較?不過也說明倆人分工明確,各有側重。
就這么 "共和行政" 了十四年。周厲王在彘地死了,消息傳來,鎬京沒人大哭,反倒有人放鞭炮。周定公和召穆公覺得時機到了,就把太子靜從周公國接回來,擁立他當周天子,就是周宣王。
交權一刻:周宣王向二相叩首、遞賬本場景
交權那天,周定公把國庫里的賬本、兵器庫的鑰匙全交給宣王,說:"大王,這天下是您的了,可別忘了當年的苦日子,多疼疼百姓。" 宣王磕了個頭:"定公、召公,你們是我朝的再造恩人!"
周宣王還算爭氣,重用周定公、召穆公的后人,廢除了周厲王的弊政,打退了西戎、淮夷,史稱 "宣王中興"。
這中興的底子,其實是周召共和時期打下的。要是沒有這十四年,西周可能早在國人暴動后就分崩離析了,哪等得到后來的幽王亡國?
周定公后來咋樣了?史書沒細說,估計是老死于任上。他的后人繼續當周公國國君,在周宣王、周幽王時期還挺有分量,直到平王東遷,周公國還跟著搬到洛陽附近,算是 "忠烈世家" 了。
現在陜西岐山的周公廟,還有傳說是周定公當年辦公的地方,一塊殘破的石碑上刻著 "共和" 二字,雖看不清年代,卻讓人想起那段 "二相扶國" 的往事。考古專家在附近挖出過西周中期的青銅器,上面有 "定公作寶尊彝" 的銘文,字跡工整,透著股穩重勁兒,倒像周定公的為人。
周定公這一輩子,沒稱王稱霸,沒開疆拓土,就干了件 "收拾爛攤子" 的事,可這事兒太關鍵了。
他告訴我們:國家亂了不可怕,只要有靠譜的人出來擔事,有能合作的伙伴,再爛的攤子也能盤活。就像咱街坊鄰居,誰家要是出了亂子,只要有倆熱心腸、能互補的人牽頭,總能慢慢理順,這道理古今都一樣。
有人說 "周召共和" 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 "集體領導制",雖有點夸張,但確實開了 "大臣輔政" 的先例。
周定公和召穆公沒留下啥豪言壯語,就憑實實在在的十四年,在史書上占了一席之地,這就叫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今兒的故事就到這兒。您記住周定公,不是因為他多威風,而是因為他在西周最亂的時候,選擇了 "扛事" 而不是 "跑路",選擇了 "合作" 而不是 "內斗"。
咱們下期見。
參考資料:
《史記》卷四
《竹書紀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