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合肥云谷路的徽銀大廈放眼望去,這家扎根安徽的省級城商行正迎來十年未有的發展氣象。
2024年財報顯示,徽商銀行資產規模歷史性突破2萬億元大關,貸款余額首超萬億,不良率自2016年以來首次降至1%以下,全球銀行排名躍升至第112位。
亮眼數據的背后,是困擾多年的股東與管理層內耗消弭后釋放的戰略紅利,更是深度融入安徽“三地一區”建設的必然結果。
治理重構:從內耗到合力的財務轉化
據經濟觀察報報道,中靜系掌門人已于2023年8月被帶走調查,至今未歸,伴隨著掌門的出走,徽商銀行的運營也在悄然發生著一系列的變化。
翻開2024年財報第7章股東情況,曾經頻繁引發股權爭奪的“中靜系”已從董事名單中消失。這個變化看似只是股東名冊的更新,實則徹底改變了銀行的財務決策邏輯。
回溯2016-2022年,因大股東中靜系與管理層在A股IPO、分紅政策上的持續博弈,銀行不得不將大量資源消耗在資本防御上: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長期在8.5%上下徘徊,顯著制約信貸投放能力。
治理效率的提升直接轉化為資本效能,2024年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升至9.83%,創七年新高。更關鍵的是,資本補充渠道的暢通使銀行得以抓住利率窗口發行100億元永續債,資本充足率提升0.51個百分點至13.72%。
在權益對總資產比率微降0.09個百分點的情況下,通過優化風險加權資產結構,實現了資本利用效率的本質提升。
管理層將釋放的治理紅利精準投向戰略領域,在“九大提升工程”框架下,全流程信用風險數字化轉型項目使新增貸款不良率控制在0.5%以下,遠低于存量水平。
這解釋了為何在貸款規模增長14.64%的背景下,不良貸款余額反降11.46億元。撥備覆蓋率躍升至286.47%的“安全墊”,實則是治理穩定后風控體系能效釋放的會計呈現。
區域深耕:與安徽經濟共振的財務密碼
區域性銀行的業績本質上是地方經濟的鏡像,2024年安徽GDP增長5.8%,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領跑工業大省,作為省內唯一一家城商行,安徽的快速發展也為徽商銀行的信貸擴張提供了優質土壤。
但更值得關注的是,銀行主動將金融資源配置與地方戰略深度咬合:在資產端,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達814.69億元,年增速36.8%,遠高于全行貸款平均增速。
這直接呼應安徽“科創金改試驗區”政策,特別是通過“技術流”評價體系為3600余戶科技企業提供102億元信用貸款,使輕資產科創企業得以突破融資瓶頸。
在合肥新能源汽車、滁州光伏產業集群等區域優勢領域,銀行授信額度同比增長40%,帶動制造業貸款占比提升至12.36%。
在負債端,11.65%的存款增長背后是財政資源的深度綁定,作為社保業務“就近辦”首家試點銀行,通過102家“長春花”適老化網點搭建銀政合作場景,財政存款留存率顯著提升。
更精妙的是,在安徽省專項債發行規模擴大背景下,銀行憑借本地化服務優勢承接近20%的地方政府債發行資金沉淀,對公存款中活期占比維持在43.95%的高位,使計息負債成本率壓降14BP至2.19%。
這種戰略協同在損益表上體現為非息收入的質變,財報第5章顯示,托管規模站穩1.1萬億元,資產托管收入增長5.8%;聯合上海清算所編制安徽地方債指數,帶動投行業務收入增長5.5%。
這些輕資本業務占比提升,使非利息凈收入貢獻度達22.99%,較上年提升1.97個百分點,有效對沖了凈息差收窄的影響。
風控嬗變:從被動防御到主動經營的會計表達
翻閱財報附注,一項關鍵數據揭示風控哲學的轉變:重組貸款規模較上年增加7,762萬元,但不良貸款反降11.46億元,這看似矛盾的會計現象,實則是銀行從“風險規避”轉向“風險經營”的標志。
在“大風控”體系下,銀行對重點領域實施動態紓困,針對鋼鐵企業創新發放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將利率與減排指標綁定;通過“共同成長計劃”為4228戶企業提供股權+債權融資,使高風險客戶轉化為綜合收益來源。
這種主動管理使全行貸款撥備率反而降低0.61個百分點至2.82%,撥備少提疊加不良核銷,釋放利潤空間超25億元。
數字化風控的會計價值在縣域業務尤為凸顯,通過“黨建+信用”模式建立涉農主體信用檔案,使縣域個人存款增長19.95%的同時,涉農貸款不良率逆勢下降0.3個百分點。
特別需要關注的是,母子公司協同的財務價值尚未充分釋放,理財子公司規模不足托管總量0.5%,協同潛力待釋放,相比領先同業20%以上的占比,資管業務對中收的支撐明顯不足。
這解釋了為何在手續費收入中,傳統結算業務占比仍達6.5%,而投行、托管等真正體現專業能力的業務合計不足45%。
重構增長邏輯:從規模銀行到價值銀行
徽商銀行的2024年財報是一部治理重構與區域戰略共振的范本,當股東與管理層的能量從互相制衡轉向合力向外,財務資源得以精準灌溉區域經濟的沃土,科技金融36.8%的增速背后,是安徽戰新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超41%的省情支撐;綠色貸款40.6%的擴張,對應著安徽光伏組件產能占全球30%的產業現實。
這種轉型最深刻的啟示在于:城商行的價值創造本質上是區域經濟價值的貨幣化表達。當銀行將風控體系嵌入產業鏈,把服務網絡織入社區肌理,財務指標的改善便成為水到渠成的結果。
這種深度綁定使銀行跨越了“規模增長-不良暴露-資本補充”的惡性循環,步入“區域深耕-資產優化-價值提升”的新周期。
展望2025年,隨著安徽“七個強省”戰略進入攻堅期,徽商銀行需要將治理紅利進一步轉化為專業能力:在負債端強化財資管理平臺粘性,破解息差困局;在資產端打通“投行+商行”服務鏈條,使科技金融從信貸支持躍遷至綜合服務;在區域布局上堅守“主場優勢”,把省外機構的戰略收縮轉化為資源聚焦。
當這些舉措在下一份財報中沉淀為ROE的持續回升,我們才能真正宣告:一家曾深陷治理困局的銀行,已完成向價值銀行的驚險一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